跳到主要內容區
:::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2019年第2期上線

最後更新日期 : 2020-12-16
SDG指標: SDGs03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2019年第2期上線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2019年第2期上線

花開花落,春天的腳步遠去,六月盛夏正式到來的時刻。初到花東的人恐怕總覺得這裡的盛夏宛若霸主,既蠻橫又狂暴,但是花東卻承接這些狂暴,轉而成就自己的五光十色,化成湛藍水色、化為透亮清風、化為瑩翠山脈、化為六月迎風搖曳的金黃稻穗,成為人文薈萃的特別。《人社東華》一直試圖將花東的特別,在花東生活的人的思緒傳遞給人們。

從今年春天開始,《人社東華》在篇幅適度瘦身後,每一輯都試圖帶出特定主題加以討論;本期主題著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上,邀請東華觀遊系遲恒昌教授,以及兩位來自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楊豐銘博士與許嘉麟博士,呈現三篇精彩的「飲食、文化與日常」的討論。在異地旅行時,追求「風味餐」與追求「道地料理」通常是旅人的必備行程,飲食已經成為我們瞭解一個國家或文化的敲門磚。

遲恒昌老師在族裔飲食的討論頗有專精,在〈描繪臺灣泰國餐廳的食物文化〉一文中,呈現他自博士以來至今對於泰國餐廳在臺灣發展的樣貌。遲老師更進一步彰顯,當泰國菜進入臺灣後如何變形甚至創新,使食物不是固著或凍結在歷史中,而是一彈性與不斷流變的文化遺產。而楊豐銘博士在〈阿嬤相招喝一杯:巴斯克銀髮族夜生活與新樂活想像〉一文中,透過觀察法國與西班牙交接處的巴斯克地區年長者的飲酒作樂的葡萄酒文化,挑戰社會對銀髮族的刻板印象與束縛。當臺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同時,社會大眾卻仍將「老化」病理化,將「高齡者/老人」的想像扁平化,相信楊博士的觀察將給你新的視野。而許嘉麟博士則將她的關照轉向「創造美味想像的那一群專家」,在其〈法國的美味想像地理對選擇赴法國廚藝學校學習廚藝的影響〉一文中,探討被我們視為創造美味的廚藝專家,為何選擇前往日本或法國?這一篇牽動美味以及全球廚藝人才流動與育成的精彩文章,帶來另一種視野瞭解「美味」的建構與創造。

東華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游雅帆針對她多年在地社區培力的經驗,讓我們突破象牙塔,從在地的角度瞭解培力策略。〈在關係中尋找培力的可能〉一文是篇反身性十足的精彩文章,當大學象牙塔裡面的人一直想要解構或「解決」資本主義問題時,社區的經營者卻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借力使力,讓社區的活力能夠存留。當我們不能改變結構時,我們便轉由從結構中獲取能量吧。

本次人社東華繼續與東華奇萊文學獎合作,在本期與讀者分享第19屆東華奇萊文學獎每組首獎作品,分別為陳信傑〈道路規劃〉(小說組首獎)、林佑霖〈獼猴桃〉(散文組首獎)與陳尚季〈椅子就這麼旋轉著〉(現代詩組首獎)。作品標示新世代如何利用文學彰顯對於世界的關懷與觀察,後生如何可畏,從這些首獎作品可以略窺一二。

本期壓軸的一月一書,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翎君教授導讀中研院民族所黃宣衛教授的專書《共築蓬萊新樂園》。吳教授透過歷史學者之眼,重新審視黃宣衛教授的專書以及池上案例,讓我們更加理解池上成功的案例並非偶然,而是一系列人與地互動磨合的過程,也是人與人相互磨合的歷程。

歡迎大家上線閱讀〈http://journal.ndhu.edu.tw〉,也誠摯的邀請各位到《人社東華》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dhuchassjournal〉支持我們。歡迎海內外讀者賜稿,文長以三千字至六千字為宜,如無版權問題,歡迎提供圖片,惟不接受紙本投稿。來稿請寄本刊編輯委員會電子信箱,電郵:journal@gms.ndhu.edu.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