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王玉齡總經理談創新策展的趨勢與影響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5-20
SDG指標: SDGs08,SDGs04,SDGs11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王玉齡總經理談創新策展的趨勢與影響」海報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王玉齡總經理談創新策展的趨勢與影響」海報

「110-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於5月16日邀請蔚龍藝術有限公司王玉齡總經理來談主題「創新策展的趨勢與影響-以地景藝術節為例」。王總經理分享蔚龍藝術所接手的不同公共藝術計畫,尤其是歷年舉辦引全國矚目的地景藝術節,並藉由成功案例闡明公共藝術除了美化環境、營造優美、舒適的空間讓大眾來參觀休閒、娛樂,更有助於加強在地居民對其所在環境的認同感、自豪感與保護意識。如同重新看見自己所居住地平常不易被看見之美,在藝術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漸愛上或更愛護、珍惜自己與家人所棲息的環境。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致詞表示:「王玉齡總經理於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後,旅居加拿大和巴黎10年,後來赴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與影像系成為博士候選人,並曾任巴黎Denise Rene畫廊亞洲代表、法國文化部附設雕塑協會展覽策劃、臺北漢雅軒畫廊總經理、《今藝術》雜誌總編輯等,曾為《藝術家》、《今藝術》、《新朝》和《藝術新聞》等藝術雜誌撰稿,介紹和評論國際當代藝術,可見她在藝術領域有非常豐厚的瞭解與實踐經驗。王總經理和蔚龍團隊現負責策劃和執行國內外重要公共藝術與博物館重要大展,並代理國際知名藝術家。王總經理分享多年來實戰經驗,這些皆非課本內可學習到的。」

王總經理從她如何選擇藝術這條路開始談起,她說:「我小時候其實很早就喜歡藝術,可是當時家長通常都會認為唸藝術沒有未來,『會餓死』,父母親勸我還是唸個外語系較好,至少還可以做國際貿易,於大學念德文系,同時也很認真學英文、法文,三種語言都不錯,它們變成後來出國與許多當代藝術家交流、溝通與合作的橋樑,和他們的連結成為事業中很重要的人際關係網絡,也是做公共藝術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大學畢業後,王總經理終於選擇出國追求自己所愛,10年奔波汲取國際經驗結束後回到臺灣,於2002年成立蔚龍藝術有限公司,開啟至今已長達20年的傳播藝術與文化之旅。

王總經理分享蔚龍藝術在過去10年所負責規劃的公共藝術項目,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案子是2013年桃園地景藝術節,這也是全臺灣首屆地景藝術節,獲得出乎想像的迴響。地景藝術節以藝術為觸媒、讓大眾思考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當藝術融入空間,讓藝術家進入在地與居民互動,彼此創新觀念,凝聚起社區濃厚情感;據統計,總展區共計參觀人次約240萬人次,其中策展亮點小鴨展區逾161萬人次,創下了至今尚未被超越的展覽參觀人數。王總經理認為,地景藝術節的成功不僅在吸引極大量民眾參觀與消費,帶來約10億元商機,更重要的是藝術節提供給在地居民很難得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重新認識慢慢促成更深刻的認同感,進而讓每位居民都能建立起保護生活環境的意識,這也是藝術能夠帶來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王總經理還介紹很多成功案例,例如:2016年臺南月津港燈節、2016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遇見看不見的臺北」、2017年中山新天地-說好一起玩設計展覽、2018年臺北捷運永春站及後山埤站公共空間裝修及布置等。其中,2016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準備展出法國藝術團隊阿馮索與佛荷的作品《白日夢》,它是個懸掛蓬鬆潔白的雲朵,在白天宛若一個冉冉升起的未竟夢想,夜晚溫暖的黃光打亮雲朵,讓民眾可以與每朵雲朵自由互動,把臉埋首在雲朵裡,短暫脫離城市的喧鬧,沒想到還沒有展出就被小朋友撕掉,引起媒體的注意,甚至是惡意評論。王總經理對此表示:「公共藝術作品的目的當然不是要『圍起來』不讓民眾靠近,反而是希望能多與民眾互動、讓藝術為人們帶來心理療癒的效果,這過程富有教育意義,要讓民眾學習在與藝術作品互動的同時要保護它,把藝術帶來的喜悅與歡樂分享給下一個人。藝術因此可提供很有效的公民意識教育的機會。」

講座尾聲,劉明洲教授致詞感謝嘉賓,並提問:「地景藝術節,規模越大影響就會越大,不過它會牽涉到空間大小與對環境的影響,要如何評估與取得平衡?」王總經理回答:「通常地景藝術節都會需要很大的空間,光亮點作品就需要20公尺的空間大小,確保民眾站在遠一點的地方依然能看到。整個展覽因此需要一個整體的規劃,需要多少亮點作品、小型作品,以及參觀路線,都要精打細算。」有同學提問:「展覽結束,藝術作品會如何處理?」王總經理表示:「藝術作品是歸屬藝術家,跟永久設置不太一樣;這是一種互惠的方式,一方面我們付給藝術家創作費,不會很貴,另方面可以把作品歸還給藝術家做後續利用。」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