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原儒入道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11-21
SDG指標: SDGs11,SDGs03,SDGs04
與會師長講師合影(由左至右為張伯浩教授、黃琡雅教授、彭立忠教授、陳復院長、宜蘭大學林育安教授)
與會師長講師合影(由左至右為張伯浩教授、黃琡雅教授、彭立忠教授、陳復院長、宜蘭大學林育安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111-1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11月14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彭立忠教授到校,舉辦「原儒入道」講座。彭教授的研究專長為儒家學說、質性研究法、臺灣史、臺灣政治等,此次彭副教授以「儒」與「道」思想為題,和東華大學同學分享自己於生命中的體悟,進行2小時內容豐富的講座。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相贈感謝狀致意彭立忠教授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相贈感謝狀致意彭立忠教授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開場致詞表示:「本次大師典範講座邀請到對國家未來非常關注的彭教授,他總是能用自身豐富的思想知識去分析國家情勢,讓我深感佩服。但彭副教授要分享的題目與國家發展無關,是以『原儒入道』為主題,並將其與擅長的運動『太極拳』結合,也讓同學們思考將文化涵養與運動和養生結合的可能性,十分值得進一步思考、學習。」

彭教授分享說道,當初受邀時得知主題自選,思考許久後,最終決定以自身走過一甲子後的人生感悟為題,分享人在生命歷程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事件、經歷及體悟。彭教授說,講座主題原儒入道的「原」可通「源」,有溯其源頭之義;可通「源」,意旨凡事皆有因果。當活到了一定年紀後,會發現一個事件總能有多種不同解釋,萬物皆非絕對。接著,彭教授分享了熊十力先生的書《原儒》,是其晚年集結之作,其中的「原」是根源於本心,以真實生命所正會的理想探討儒學原始典型。彭教授說,人類知識有向內求與向外求兩種,東方思想多是向內用力,而西方則為向外的典型,但熊先生主張不二說,而彭教授將其解釋為「形影」,具不可分的特性與關聯。

提及儒家類別,彭教授有一論文《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政治民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當中說明儒家的三種分類:第一種為「經典儒家」,主張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第二種為「王官儒學」,主張與帝王專制、宗法封建相互合作;第三種則是「庶民儒教與儒宗神教」,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核心。其三者雖可作出區分,卻也相互影響,無法完全切割,而儒家思想的樣態也非固定不變,會隨著使用、解釋方式的不同而成為不同樣貌,這也是古代王朝中儒家有興、有衰的原因之一。

彭立忠教授與同學們分享「儒」與「道」的觀念
彭立忠教授與同學們分享「儒」與「道」的觀念

關於儒家的解釋,彭教授分享若從「儒」字形體來看,其由人與需組成,是合乎人倫日用所需,若從字形字音看,與孺、蠕、懦等字相似,能有不同的連結方式,除此之外也還有多種分析方式。而關於道家的解釋,彭教授則以多句文言文說明人與道的關係,如「大道至簡,收卷可退藏於密;大道至廣,瀰漫可無垠無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當談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時,彭教授特別分享自己喜歡將「為」讀作「ㄨㄟˋ」,解釋成為大眾努力,而非指天下是公(讀ㄨㄟˋ時,「為」解釋為是)。

接著,彭教授又陸續分享「儒者之行道」、「士君子之德」、「儒宗神教:扶鸞降筆」、「儒教為宗,神道設教」等相關概念,引用熊十力先生的觀點,說明儒家的人我之分,應為求認識大己,而節制私慾,當代的「為人之學」非為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博取名利,不符合儒家「為己之學」的本義。之後,彭教授又分享「道」的多義:道路(Way)、方法(Method)、言說(Saying)、理則(Logos),並說明儒家的道,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微精惟一,允執厥中。」與道家的道,如「道不可說,可說非道也」等多句古文經典,闡述儒與道之間的關聯。

最後,彭教授解釋,「原儒入道」的概念為:探求儒家的本義(仁:大寫對等之仁),提升知道、行道能力。並進一步將思想連結至自身擅長的運動太極拳,分享自己對太極拳從原先的認為是高齡者的運動、對同學的師傅刮目相看、在軍中認識了太極拳的某一脈流,而在多年後,終於尋得融會此脈流的師傅,得以拜師學藝。從分享中,可看出彭教授至今已成為太極拳的專家。太極拳談以柔勝剛,和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不謀而合,和「道」所持的觀點具有十分深刻的連結。

講座結語,彭教授說:「人生有幾個三十年?『把握當下,悲智雙運,善修精進,惜福惜緣』,是面對人生的重要態度!」勉勵同學們應努力面對生活,也回扣到講座欲與同學們分享人生經驗的主軸。簡報尾頁,彭立忠教授提供《黃帝內經╳量子糾纏》、《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原儒》三本書籍供大家作為延伸閱讀的參考,也介紹量子力學的部分性質,將科學與思想間的相互啟發點出,讓同學能將此講座帶來之思維延續,有更廣泛的思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