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陳用佛教授-見微知著,你不能不懂的微物跡證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1-03
SDG指標: SDGs16,SDGs04,SDGs09,SDGs11
劉明洲教授頒發感謝狀致意陳用佛教授
劉明洲教授頒發感謝狀致意陳用佛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11月28日邀請鑑識方面權威、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陳用佛教授,以「見微知著-你不能不懂的微物跡證」為題演講,分享鑑識案例及如何從跡證來尋找答案的關鍵。

陳用佛教授與學生分享鑑識科學及微物跡證等重要破案關鍵
陳用佛教授與學生分享鑑識科學及微物跡證等重要破案關鍵

曾在美國先進鑑識單位服務,親眼見證先進鑑識技術

美國影集「CSI:NY」受到很多人歡迎,其實陳教授也曾在美國NYPD-FID研習先進鑑識技能,陳教授覺得「美國警察真的不簡單,在美國,兩個人就可以封街,在臺灣卻可能需要一堆人圍起來。」在NYPD-FID,有一臺兩、三層樓的設備,用來搜集子彈後做彈頭比對,利用水的阻力,彈頭到水裡面會慢慢減速,我們就在底下搜集,可以搜集彈頭做比對。且那裡是槍枝的圖書館,各種彈頭都可以做比對,有槍支陳列部和火箭筒,還陳列射殺樂團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的槍枝。

陳教授以圖片展示科學鑑識的基礎精神。假設玻璃有a-d的裂痕,是否可以辨識出裂痕產生的順序,「第一個裂痕會最自由,裂痕有同心圓、放射狀的裂痕,最自由就是沒有受到任何拘束、限制。」陳教授說明,由此看第一個是b,下一個是d,然後是c、a。引發現場同學熱絡參與討論。此例子讓同學瞭解如何回推現場發生什麼事情。

唾液、指紋、血跡等跡證,都可能是破案關鍵

陳教授也提到證物、跡證的定義,並舉許多案例。像10年前有人寄恐嚇信給歌手蕭敬騰,「唾液」留下DNA成為破案關鍵,但新聞報導後,透露此訊息者亦被檢討,因為透露太多破案訊息。另外,10年前有一個擄人勒索案,他為了要隱藏「指紋」,用樹脂塗在手上來蓋住指紋,但是他用膠帶綑綁被害人時候,有樹脂的指紋被黏在膠帶上,後來鑑識人員找到現場膠帶去鑑識並去資料庫搜尋,即把犯人搜尋出來。另外,泡過水的屍體的「指紋」也容易脫落,泡過水太久的屍體會變形而無法辨識,就必須靠指紋去辨識。

而關於「血跡」,陳教授說,需要做化學分析來辨識是否為血跡、又是什麼動物的血。而「文書鑑定」,要判別文件真假,用紫外光照射後可以明顯看到被修改掉的字,不同光源的物理方式可以協助判斷到底是什麼東西。另外是要保人欄字跡是否相符,「文字鑑定現在國內70~80%都是簽名文件,像是保單,時常會有爭議,就需要辨識是否是偽造保單。」陳教授說。另外,書寫是用中性筆或原子筆的字跡也有差異,若整行字是用中性筆書寫,中間卻有原子筆的字跡,就很可能有問題,這也是文書鑑定的重要技巧。

陳教授說,文書鑑定有時候是要回答封閉問題,像「是」、「不是」、「無法判定」。像是兩個簽名在比對的時候,倘若重疊的時候一模一樣,就很可能有問題,是重要的細節。很多簽名看起來很像,但訂定簡單方式可以不被誤導,「標準化」很重要,像是把固定尺規擺下去來做比對。

製造爆裂物、毒品資訊容易取得,避免濫用知識非常重要

民國94年有一個竊盜案,透過監視器來觀察歹徒作案經過之外,也可以在水泥臺階發現鞋印,或是尋找指紋,陳教授說,這些都是很直觀的思考。所有鑑識動作幾乎皆為協助偵查、解決案件,包括觀察臉部特徵等,而最後破案關鍵是嫌犯遺留在現場的發票,循此線索在超商攝影機發現清晰影像而破案。

而2016年新北市有巴黎恐攻火藥案件,軍火藏在社區,現場有毒品和俗稱「撒旦之母」的TATP爆裂物。2001年美國航空班機就曾發生有乘客企圖引爆藏於鞋中炸彈,也是TATP,因為TATP容易製作,所以常常出現在案件中。2015年在巴黎的連續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用TATP。除了TATP容易製作故常被仿效之外,其實坊間上還有書《PiHKAL:化學的愛情故事》敘述許多毒品如何製作。可見知識要正確使用、避免濫用之重要性。

陳教授分享,1936年,在美國紐約,微物跡證第一次被用於破案,當時CNN一名高層被發現死在家中,在現場跡證發現一條繩子有馬毛,由此搜查發現,把沾有馬毛之沙發搬到死者家中之工人,侵犯受害者並殺害他。所以毛髮纖維也是重要關鍵。

不僅是配合偵查、被動協助,而是要主動找出真相答案

什麼是鑑識科學?陳教授說,過去舊觀念,只要是作為法學上使用就是鑑識科學,「Science serving justice」。但過去鑑識科學是以偵查為主體,是被動的、沒有主動去找真相;現在則要進化到主動去找出答案。常見微物跡證有毛髮、纖維、玻璃碎片、油漆碎片等,分析微物證據之目的,包括瞭解證物的顯著特徵、找出其特殊來源、重建現場。鑑識科學、痕跡學、刑事鑑識其實是三樣不同東西,其中鑑識科學是用科學原理、技術來處理和司法有關的證物,特別是在搜集、檢視、分析的科學。

科學根據是生活最根本的基礎,可以從很細微地方回顧現場發生的狀況,微物跡證技術被用來破解許多案件。鑑識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日新月異,國際許多專家持續共同提出新定義,而鑑識科學實際上要能解決實驗室品保品管問題、證物有效性、溝通問題,包含層面非常多。陳用佛教授最後提到鑑識科學的道德規範:若法律要求你做證人,請謹記身份是一名「科學人」,證詞必須謹守科學的極限。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