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辦理「ㄨㄟˋ,來能源」系列講座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12-15
SDG指標: SDGs04,SDGs09,SDGs11
「ㄨㄟˋ,來能源」系列講座與會師長合影
「ㄨㄟˋ,來能源」系列講座與會師長合影

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電電幻1號所及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合辦的「ㄨㄟˋ,來能源」系列講座12月9日於東湖樂閣熱烈展開。本場講座由國教署自然科領域中央輔導團召集人姚清發教授擔任主持人、臺灣電力公司公眾服務處陳智宏副處長擔任引言人,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子超教授主講「能源講座(一)淨零綠生活-生活轉型與實踐」,以及臺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蔡英聖處長主講「能源講座(二)綠色思潮,能源轉型智慧未來」兩大主題,內容精彩豐富。

講座由姚清發教授開場,他首先介紹自身長期參與,以推廣自然科教育為目標的教育部國教署計畫,提供三到九年級優質自然科教材,舉辦針對需要優先協助的國中小學生,辦理能免費參加的科學營隊,再從此計畫延伸至108課綱的素養教學。並從其中一目標「十九項議題」帶出今天講座內容,介紹這場由國教署、臺師大與臺電共同合作展開的「ㄨㄟˋ,來能源」系列講座,將巡迴到各大學、國中小舉辦專題演講,本場講座為第五場。此「綠潮世代」校園列車系列活動,預計將與目前的國教目標息息相關的能源教育知識帶入校園,讓更多師長與學生開始思考、正視能源議題。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黃琡雅主任用一小段話作為開場與引介:「氣候變遷對全球帶來嚴峻挑戰,已經嚴重危害到能源、水資源、糧食等供應,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必須開始重視綠色環境、能源轉型等議題,講座將帶給同學全新的思辨能力,與多位大師進行面對面討論與分享。」

臺灣電力公司公眾服務處陳智宏副處長簡單介紹位於板橋的臺電電幻1號所,並從臺灣主要發電方式與再生能源的種類開始講起,以提問方式點出最重要的能源叫「節約能源」,帶來有趣的開場。介紹隱身於地下的松湖變電所與臺電如何在電幻1號所將配電變電所D/S(Distribution Substation)重新定義為設計(Design)、永續(Sustainability)兩字,在發展的同時也打造跨域、創客空間,將能源結合美感、智慧及無限可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與學生分享永續能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與學生分享永續能源

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與大家分享指出,臺灣能源有98%是國外進口,能源使用最多的管道為照明,第二是空調,第三則是設備。當談到如何節約能源,必定會面臨到最基礎議題,如許多房屋設計時未考慮臺灣氣候,導致常有「用盡方法擋住太陽光,卻耗費許多資源作照明」等矛盾,要完全解決必定得耗費多年。因此,現今推廣「淨零」是將目標擺在生活中,無論是少搭電梯、少開冷氣、腳踏車取代機車等,都是隨手就能做到的小事。

接著,張教授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歷史事件,如地球高峰會、京都議定書、巴黎協議等國際發展,說明能源開始大幅的發展是從使用化石燃料開始,而大量資源使用使溫室氣體不斷產生。人們在200年內讓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50%,不得不開始減排,設法將生產電力的動力來源調整為再生能源,改變過去這200年的生活策略。而提及永續發展的定義,共有兩種,第一種是代間正義,強調在發展時,不能影響下一代發展的權益,第二種則是代內爭議,認為在發展時,不能影響其他同時代者發展的權益。此二定義說起來合理,但實際要做,卻發現要顧及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十分困難。

一雙免洗筷製作耗費許多時間及資源,但使用並丟棄卻僅需幾分鐘,食物從收穫到處理的過程就損失了13%,從住家到餐廳就浪費17%。張教授分享,如何從線性經濟(開採、製造、使用丟棄)轉變為能永續發展的循環經濟(資源再利用、降低浪費、減少廢棄物)是既能維持生活品質,又能守護地球資源的發展方向。關於未來生活,除前述節約能源方式,也能嘗試改變生活型態,如零浪費低碳飲食、使用取代擁有、低碳運輸、全民對話等。最後,張教授傳遞一項重要觀念:「我不是要你們做一件事,是要你們從想法上再思考一下,重點不是做了哪幾項,而是如何轉變思維、思考方向和判斷的準則。」將思考空間留給同學們自行探究。

臺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蔡英聖處長演講內容著重於臺灣電力的發展與規劃
臺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蔡英聖處長演講內容著重於臺灣電力的發展與規劃

蔡英聖處長演講內容著重於臺灣電力的發展與規劃。關於國際淨零之路的定義,2050零排碳的標準是:排放多少碳就要想辦法吸收多少碳,此目標並非要回歸原始生活,而是盡可能運用技術,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能將碳排放淨零,而最大宗需減少排碳則是電力發電。蔡處長分享,再生能源的產量無法控制,雖然盡可能提高裝置容量,但供電量卻未必能達到預期,如太陽光電會因日出日落等原因供電不規律,反而是陸域風力與離岸風力更有產能。不過,因陽光是生生不息的資源,所以還是不該放棄此發電方式,改為因應各式發電方法的特性於背後進行調整。例如利用非再生能源可由人為控制發電量的優勢彌補此缺點,並朝雙用型設計發展。而臺灣的風力發電、水力發電、陸域發電及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也都正朝此方向努力中。

關於未來將如何搭配再生與非生能源的使用,蔡處長分享,必須回歸到多元數位化技術的導入,從發電與調度、電網管理、儲能系統及需求面管理等做起。在發展再生技術、創新及追求效率的同時,也必須顧及財務面平衡,從中不斷嘗試。蔡處長說:「做再生能源的人不能放棄,要學會轉彎。」牛與太陽能板共生、鳥類辨識系統與風力發電機等,太陽能案場旁的小燕鷗蛋等案例,雖然充滿不確定性,但臺電仍努力嘗試各種方法,試圖找到環境與發展的平衡。在Q&A部分,有同學提及彰化蚵農與離岸風機架設的衝突,蔡處長回覆此事件已由彰化縣政府開始調查、記錄,過程會公開透明處理,目前仍無法確定產量減少是否為風機建設之影響,但若調查結果顯示有做不好,會面對與改進,設法做的更好。

最後,講座由姚清發教授收尾:「人生就是談判、妥協,有得必有失,如何在考慮整體的情況下取得平衡,找出最佳方法,是在永續發展路上必須面對的課題。」為講座劃下一個發人深省的句點。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