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慈濟醫院黃玄舜博士解開癌症迷思,及早防治降低死亡率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12-23
SDG指標: SDGs03,SDGs04,SDGs11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贈感謝狀致意黃玄舜研究員後與張伯浩教授合影留念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贈感謝狀致意黃玄舜研究員後與張伯浩教授合影留念

國立東華大學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12月19日邀請慈濟醫院婦癌中心副研究員黃玄舜博士於理工二館第四講堂,以「談癌色變:當個稱職的守門員需從年輕開始」為題演講。慈濟醫院婦女癌症防治中心原先是子宮頸癌防治中心,隨子宮頸癌有了疫苗、罹患率變低,就轉為婦女癌症防治中心,以卵巢癌研究為主。

黃博士分享癌症相關數據和研究,癌症來自於基因突變,而細胞複製帶來的突變機率不亞於環境因子、遺傳因子的影響。另外,全球六分之一癌症成因來自於細菌或是病毒感染,癌症,跟你我原先以為的不一樣。癌症年齡有下滑趨勢,大學生就應開始關心癌症防治。

黃玄舜研究員與學生分享防癌觀念
黃玄舜研究員與學生分享防癌觀念

「癌症今天發生突變,可能會累積10年或是30年,最後爆發出來。」黃博士說,像是阿根廷本屆拿到足球冠軍,但即使世界最頂尖球員,勝負還是要取決於機率,像是守門員去撲球是否有撲對方向,就跟機率有關。癌症發生也有類似狀況,身體癌症要發展,癌細胞可能在一些巧合和非巧合狀況下發生細胞突變,要做有效防堵,即使做得再好,但癌症發生取決於基因突變,就跟機率有關。

黃博士說大家對於癌症有很多迷思。像是腫瘤跟癌症有關嗎?癌症是老人疾病嗎?癌症會傳染嗎?癌症是遺傳疾病嗎?家族史跟遺傳有關聯,如果沒有家族史又不抽菸、不喝酒,是不是不會罹患癌症呢?

癌症是國人死因榜首,一天有153人死於癌症

癌症是2021年全國死因榜首,死亡人數是第二名心臟疾病兩倍以上,在十大死因中的18多萬人之中,有5萬多人死於癌症,等於在臺灣一天有153人死於癌症。甚至比流行性感冒等其他疾病,還要高很多,是現代人的一大威脅。而得到癌症的人口趨勢,每年都在上升,2016年全國得癌症的人數是10萬多人,到了2019年是12萬多人,每4分20秒就一人罹癌。

「醫學越來越發達,罹癌的人卻越來越多。」黃博士說。而進一步細看,其中死因最高來自於氣管、支氣管和肺炎癌,第二是肝癌,第三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四是女性乳癌,第五是前列腺(攝護腺)癌。而每10萬人口,男性癌症死亡人數267.7人,女性173.4人。但女性乳癌、卵巢癌的威脅還是很高。

癌症有發現的時間點:從零期到一、二、三、四期。零期就是在原位生長出一個瘤,沒有跑到外面去;在一、二期,也還沒真正擴散出去;第三期會跑到淋巴系統,就有機會跑到血液系統、循環系統;第四期時候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若沒有及早防治,癌症確診到離世可能是快速的過程。

若沒有及早防治,癌症的確診到死亡過程發生極為快速

黃博士分享,他有個同學是修車師傅,在38歲年初時還一起出遊,6月時這位朋友覺得胸口疼痛,以為是修車拉傷,到醫院檢查後起初沒辦法判定,一開始只開了肌肉鬆弛劑,七月又因為很痛而住院,發現是大腸癌,已經擴散轉移到骨頭、器官上,是三期以上,開始做系列化療,結果12月就過世,過程非常迅速。但他38歲之前,每天認真修車,處在高熱環境下,飲食也不規律,常常吃燒烤、手搖飲,生活習慣在這樣狀態下。如果早一點發現而不是在第三期,存活率就會更高。「癌細胞像是播種一樣,到處播種,有很好的泥土就播種,到晚期很難處理。」黃博士說,早期發現是癌症防治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2017年,全世界醫學院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佈震撼全世界的科學報告,有一位數學家和遺傳學家把全世界癌症相關數據做分析,癌症主要發生是基因突變,然後比較三個因子,包括環境因子、遺傳因子、複製(隨機)因子。比較各種癌症後,發現特別是腦癌、甲狀腺癌很明顯,幾乎都是在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出錯機率,遠高於環境因子和遺傳因子,所以結論是「運氣不好」,癌症的發生是隨機,就像是「上帝擲骰子」,震撼全世界。

分裂旺盛的細胞容易出錯,而幹細胞突變則罹癌機率大增

「細胞複製越快,越有機會產生基因突變。」黃博士說,這是那份報告最重要的結論。而身上細胞像是血液細胞複製很快,捐血後血液會再複製回來,另外就是上體細胞,像是腺體、皮膚這些上體特性是會不斷更新,細胞分裂需要複製,複製時候出錯機率就會上升。另外一個重要結論是,基因突變若是發生在幹細胞,得到癌症機率就會大增。幹細胞和正常體細胞怎麼區分,幹細胞就是身體原始的細胞,像是出生時候父母親精卵結合,那就是幹細胞,分裂後,有些會在骨髓裡面,做組織再生的修補功能,幹細胞具備有變成其他組織細胞的能力。

而要相信整體趨勢還是個案差異?黃博士分享,很多人以周遭案例認為,有些抽菸沒得癌症,有些養生卻得癌症,所以抽菸對癌症影響非正相關。但從統計數據來看,以全球族群流行病學資料分析,抽菸越高則得到肺癌比率是正相關,這是科學大數據趨勢,「儘管會有個體差異,但是不能太『鐵齒』。」

全球六分之一癌症是感染所致,包括乳突病毒、幽門螺旋桿菌

黃博士表示,世界六分之一癌症由感染所致,包括人乳頭瘤病毒(子宮頸癌)、B肝和C肝病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會造成癌症。病毒利用人體身上細胞來作為複製工具,這是病毒存在模式。基因突變後就會發展成為癌細胞。馬歇爾醫生發現並證實胃潰瘍是細菌引起,這項突破性研究讓他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獎。而90%胃癌成因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感染就像讓你快速中獎一樣。」黃博士說。

胃癌是很麻煩的疾病,因為胃部若產生一顆瘤,要把瘤挖掉不太可能,一般醫生會切除再縫起來,只能全切或是切掉三分之二的胃,處理起來很麻煩,即使它還未轉移,而若胃切除一半以上,胃的功能就大幅下降。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導致六癌一病的風險,包括子宮頸癌,但其實是可以預防。臺灣2017年開始實施國中女生施打子宮頸疫苗,就是要防止乳突病毒,因爲疫苗的出現,所以有人認為未來子宮頸癌會逐漸消失。而臺灣九成肝癌是B肝、C肝引起。

黃玄舜博士說,整體來說,癌症都是從原位的細胞癌化發展而成,一個專有名詞「Carcinomas」是指上體發展出來的癌細胞,多數癌症報告都會提到這個名詞,當然還有淋巴癌、骨髓瘤、血癌等其他類型,但上體細胞癌最常看到。

「生命的開始來自第一顆細胞,癌症也是從一顆細胞開始。」受精卵就是一顆超級幹細胞,人類生存與死亡的關聯如此接近且千絲萬縷,而想要減少罹癌死亡機率,落實及早防治是最重要的觀念。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