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寶石紅珊瑚生態與文化的前世今生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2-04
SDG指標: SDGs14,SDGs04,SDGs11,SDGs12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鄭明修研究員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鄭明修研究員

國立東華大學「112-1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11月20日舉辦此學期的第八場講座「寶石紅珊瑚生態與文化的前世今生」,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研究員主講。鄭研究員的專長領域包含甲殼十足目的分類、生態與演化、紅珊瑚科的分類與演化、軟珊瑚造礁機制、生態保育,著有多篇相關期刊論文、學術會議論文等,此次鄭研究員與同學們分享寶石紅珊瑚的生態和文化,帶來一場內容豐富的講座。

講座由張伯浩教授開場致詞表示:「今天很高興能邀請鄭明修研究員到現場,大家應該都看到簡報上的圖片,這些紅色的珊瑚正是今天講座主題『寶石紅珊瑚』,鄭研究員將揭開寶石紅珊瑚的神秘面紗,相信在聽完講座後,大家都能對這樣的特殊物種更為瞭解。」

講座正式開始,鄭明修研究員首先點出選定此主題的原因,多年前接待大量中國大陸觀光客的花蓮出現許多販賣紅珊瑚的店家,成為臺灣一大觀光產業,直到某次鄭研究員於故宮舉辦紅珊瑚講座時,現場座無虛席,且出現了許多導遊想瞭解相關知識,鄭研究員才發現原來許多人不知道寶石紅珊瑚是什麼,並決定來與同學分享此神祕物種。

接著,鄭研究員以歷史的角度切入,分享與紅珊瑚的相關故事,其於舊石器時代就開始用於裝飾及祭壇中、十字軍東征時,是由家人送給出征親人的護身符、清朝二品官是以珊瑚頂戴為標記,於基督教文化中被認為是耶穌寶血蛻化而成、更被列入佛教八寶之一。鄭研究員也分享自己到故宮所看到的紅珊瑚展品「珊瑚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盆景」,精細的雕刻和光滑讓人難以想像它的前身。鄭研究員分享,3千多年前所有紅珊瑚都來自地中海,而1932年意外打撈到紅珊瑚後,開啟臺灣寶石珊瑚漁業,現在地中海、臺灣、日本等區域為紅珊瑚的主要產地,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間都是珊瑚可能生長的緯度。

之後,鄭研究員提出了疑問:「那寶石珊瑚是究竟寶石還是珊瑚?」從寶石的定義來看,須符合外觀美麗,稀有,耐用,且自然生成的礦物,而紅珊瑚雖然表面粗糙,卻能打磨至光滑,碳酸鈣成分也使其可以長時間保存,故可以說他既是珊瑚也是寶石。談到臺灣海洋生態的困境,鄭研究員分享,包含海水酸化、海溫上升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洋流型態改變、棘冠海星大爆發等,也解釋了當海洋溫度高於30℃時,珊瑚蟲共生藻就會離開,造成珊瑚白化,而棘冠海星則以珊瑚蟲為食,且斷裂生殖的特性使其爆發後不易根除,會造成大量珊瑚死亡,而氣候變遷則可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鄭明修教授與學生分享海洋氣候變遷與環保相關議題
鄭明修教授與學生分享海洋氣候變遷與環保相關議題

於大海中,珊瑚提供魚類躲藏空間,臺灣的墾丁、小琉球等地都有部分陸地是由珊瑚形成的,且淺海珊瑚礁會保護人類、保護陸地,所以應該盡力保育,避免破壞其生態。鄭研究員接著談到深海珊瑚,除了寶石珊瑚外,以深海無共生藻石珊瑚為主要物種架構出的深海珊瑚礁也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及礦產,和具有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之後,從寶石珊瑚的採集面談起,鄭研究員以自身參與相關研究、公聽會、潛水、登上船隻等經驗,透過照片、影片分享採集紅珊瑚的過程和產業現況。採集珊瑚的方式是將纏繞網沉下海,等它纏繞住紅珊瑚後再拔起來,鄭研究員也展示自己設計用來輔助尋找珊瑚的潛水攝影機。不過,除了談論如何採集紅珊瑚,鄭研究員也以華盛頓公約、紅珊瑚分布圖、臺灣漁業管理辦法等面向,介紹紅珊瑚從古至今的數量狀態,點出適量的採集與買賣才是經營此產業的長久之道。而鄭研究員也分享學生所整理的世界紅珊瑚科名錄,說明日本、義大利等國採集珊瑚的規定,並用簡報展示各種不同型態的紅珊瑚產品,有飾品、擺飾品、佛像等,類型殊異,存放各式博物館、精品店及蒐藏者家中。

講座尾聲,有同學詢問該如何進入寶石珊瑚業,鄭研究員回答,相關產業的三大職業為:漁民、珠寶商、雕刻師,若想投入應具備科學家的好奇心,船員好體力,或向有相關專長的大師學習。最後,鄭研究員說:「高價的寶石珊瑚大家都喜歡,真正的價值不僅於此。」點出除了其作為商品的高價外,傳統與文化價值也非常重要,更有著生態保育的意義,希望大家都對寶石珊瑚有進一步的認識。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