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為使大眾及相關專業人士更加了解本校推動永續發展行動及學術研究成果,特設置「東華永續暨學術文化專欄」,定期邀請本校教師分享具永續發展、專業特色、新聞性及公眾感興趣等議題,期能彰顯學術研究效益,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專欄

臺灣國家淨零排放路徑上,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能扮演的角色

瞭解一個國家的森林碳吸存量(森林是各種植被類型中最主要的碳吸收者),才能在國家淨零碳排的計算中,用於抵減等量的碳排放。以臺灣為例,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臺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從2019年的每年265。62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逐步降低至2050年的22。5百萬公噸。為什麼是22。5百萬公噸呢?因為根據估算,我們國家的森林在2050年時將具有每年22。5百萬公噸的碳吸存量。藉由這個碳吸存量,我們在淨零路徑上並不需要窮盡力氣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零,而是倚靠森林將我們屆時的排放量吸收儲存下來。

自旋生物物理

筆者希望能簡潔的把自製的〝奈秒脈衝電子自旋回音光譜儀〞的理論、功能及應用介紹給讀者。圖一為電子自旋(以下簡稱為Spin)拉莫爾進動旋轉座標系,磁偶極矩的向量合Mo(黑色)沿磁場Z軸,施予90o高頻電磁脈衝(頻率:2-18千兆赫;功率:一千瓦;持續時間:2奈秒)使Mo旋轉到x軸,此時Spin磁偶子(紅色)將個別以其拉莫爾頻率差繞著Z軸做進動,並在x-y平面上失去相位的一致性;接續施予180o脈衝將每個磁偶子穿過yz平面絕熱旋轉180o至反方向(1→4;2→3;藍色),這群在x-y平面上自由進動的磁偶子將開始往負x軸的方向聚集,並以一電子自旋回音(Spin Echo)形式出現。Spin Echo可用來測量spin與軌道、周圍原子核間的微弱超精細交互作用、原子核電四極交互作用、及spin與晶格及spin與spin間的鬆弛時間。如此,便能精確的推測出Spin周圍的環境、配位體、或分子的結構。目前國內僅中研院與清華大學貴儀中心有此價格約數千萬的商業化設施,本校為實驗室自己設計與建構的Spin Echo光譜儀,造價約600萬(如圖二)。自構原則與設計在硬體和軟體的優勢為具彈性且應用廣泛,可確保融入蓬勃發展中的Spin技術。此光譜儀有兩項獨特功能是商業儀器欠缺的:(1)2-18 千兆赫寬頻電磁波操作,可改變日曼效應與電子-原子核精細結構和核四極分裂之間的相互影響;(2)同步雷射-電磁脈衝可截圖spin周遭瞬間的結構變化。

次世代積體「光」路之關鍵技術雷射

在現今高速通訊網路時代,各位一定聽過類似新聞:某某實驗室成功開發出一秒鐘內下載數部藍光DVD電影…等等;然而,為何現實生活中卻未發生?原因是現有光纖網路系統中,存在著光訊號轉電訊號,以及電訊號轉光訊號的過程。每經過一次光路與電路轉換,訊號就損失部份能量,也延遲了訊號抵達終端的時間;且現有電子傳輸速度終有極限,以致於光纖通訊網路速度在一般使用者端有所受限。

臺灣海洋環境監測之發展與展望

臺灣海域環境監測之發展,過去大都以傳統方式出海採集海水樣品後經保存、運送至實驗室,其後再加以檢測各種水質參數供各種生態資料交互分析使用。然而此種方式一般僅僅能在某一年、某幾天、某一個時間點採取水樣進行抽樣分析,如此之數據是否可以代表一整年之水體水質狀況?殊不知海域水體水質在一天之間日夜之間即有相當程度之變化,更遑論一整年間水體水質受到各種巨烈天候變化之影響所造成之變化又如何能掌握?近年來各式海洋水質檢測之電子設備產品日新月異蓬勃發展,其中各式之自動連續監測設備更是廣泛被運用,其中簡易型者如溫度照度自動連續記錄器、溫、鹽自動連續記錄器等,而更高階之設備則如線上即時連續水質監測系統,以上所述之設備可完整監測並記錄全時段之水體水質資料,更進一步者,更可同時將資料轉換製作圖表及提供電子簡訊警告等功能;在此監測型態轉換過程,不但能夠更完整提供全時段之水體水質資料,提供科學家更完美解釋各種海洋生態環境現象。

運用資料分析協助性平歧視字詞偵測與負面情緒判斷

近年來,以性別偏見作為主要研究的主題正在逐年增長,也意味著性別平等的意識漸漸地受到重視,首先,李傲[1]論及與性別有關的歧視稱為性別歧視,指基於人的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而產生的歧視與偏見。Glick等人[7]於2000年進行了一系列的跨國研究,指出性別刻板印象是具有跨國際的普同性。然而在兩性化中,對於不同的性別還是存在著不同的刻板印象(如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而性別刻板印象常會造成某個性別在社會中發展的阻礙,在生活或職場中也會受到對於性別的歧視。現今社會追求的不再只是兩性的平等,而是更偏向於多元性別的平等。多元性別也稱為性別多元化,不只是單單的異性戀,其中還涵蓋了女同性戀、男同性戀、跨性別和變性人[2],近年來多元性別開始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3-4],但是被社會的接受度還是很低,陳禹函[5]發現多元性別在職場會比兩性化性別受到更多的歧視與不公平的對待。

更多專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