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教卓中心二度攜手宜大共辦「114學年兩校新進教師研習營」 深化校際合作,共創東部高教動能

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獲教育部深耕計畫經費支持,與國立宜蘭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於8月28-29日在宜蘭縣五結鄉綠舞國際觀光飯店共同舉辦「114學年兩校新進教師研習營」,兩校共有44位老師參與。宜蘭大學陳威戎校長開幕致詞表示,很高興能再與東華合辦新進教師研習營,亦表達對日後活動能擴及慈濟大學、佛光大學及臺東大學等友校合作的可能性,希冀藉此促進「太平洋聯盟」間的連結,齊力深耕東臺灣,使中央看見東部高教單位的能動量。東華大學徐輝明校長亦赴會場向與會師長表達問候及感謝,盼能持續深化兩校交流。
本次研習營課程規劃共有五大主題,緊扣跨域、課程設計及創新教學,由兩校教卓中心(教發中心)的高台茜主任、許惠貞主任揭開序幕,兩位主任以「備妥『胡椒鹽』-大學教師之教學、服務與研究」為題,旨在分享協助新進教師適應大學環境,為其職涯提供具體方向與實用建議。因此除了為新進教師介紹校內各項資源,並以個人經驗出發,鼓勵新進教師善用個人專業投入行政服務,拓展人脈、連結整合更多資源,為自身的學術研究與職涯藍圖創造其他可能性。
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明錡助理教授以「無知、勇氣與共學:AI典範轉移下教師角色的再定義」,鼓勵教師們在AI時代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將對科技的焦慮,透過「無知」(允許不完美)、「勇氣」(在脆弱中前行)與「共學」(與學生、同事和機器共同學習)來重塑自身角色。他指出,導入AI不只是一項教學工具的改變,更應當是一場組織與人的覺醒。老師的角色跳脫過往單純的知識提供者身份,成為學習旅程的設計師與制度翻轉的共構者,協助學生乃至於自我,以一種更聰明、不焦慮、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專業能力。

東華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陳怡廷主任則進一步聚焦跨域教學現場,以「跨領域共授課程,從無到有,從教學現場到教學實踐」,向與會師長分享個人進行跨領域教學觀察到之學習問題,以及透過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統性地分析與釐清遭遇問題,亦能拓展、提升個人專業及教學品質,無私分享跨域課程規劃,首要考量便在於釐清明確的教學目標,建議以現有課程為基礎進行改造,有效減少教師負荷,但提升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性及教學品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官淑蕙助理教授以「打造永續教學力-BOPPPS教學模組feat.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題,介紹BOPPPS有效教學模組架構:導言(Bridge-in)、學習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後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詳細說明各階段運用課程中的實施方法與建議,以及運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教學設計,與會教師學員實際操作,不僅能提升課程有效性,更能培養與會教師具備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進而實踐教育的永續教學力。
壓軸場次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胡家紋助理教授演講「互動有魔法,跨域有方法」,以「老師在學校的工作不是你想像的樣子」破題,上課當作做節目如何吸引觀眾(學生),分享許多應用在教學趣味化的撇步、道具跟小遊戲,以及教室多樣化打破傳統的授課講台,教材影音化讓課程內容生動引發學習動機,期許老師教學創新不歸路上有伴不孤單。
本次研習營希冀為新進教師提供實用的教學工具與策略,更提供教師思考在如今快速變革的高教環境下應如何有效應對挑戰,以實現個人與學術的永續發展。東華教學卓越中心高台茜主任向宜蘭大學及兩校同仁致上謝意,兩天的研習營加深兩校教師寶貴的學習體驗與經驗交流,進而提升教師們教學品質與研究量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