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發展心理學」課程走入社區—讓報廢腳踏車重獲新生,愛心串連豐裡學童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14年深耕計畫補助-永續城鄉深化在地連結系列課程」,於10月30日帶領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發展心理學》課程60位學生前往壽豐鄉豐裡社區,展開一場充滿愛與學習意義的田野實察活動。
在課程教師李慧芳老師帶領下,學生們不僅參與理事長李智弘專題演講,瞭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經營理念,更以實際行動體現課堂中「全人發展」與「社會實踐」的精神。學生們事前蒐集校內報廢腳踏車,並由東華大學志學門的社區「東華自行車」店家協助修繕,再號召動員社區居民將煥然一新的腳踏車捐贈給豐裡社區學童,讓愛心與行動的能量在地方間延續。
活動現場充滿溫情。豐裡社區居民以自家栽種的香蕉回贈學生,社區志工也特別準備傳統客家點心【牛汶水】,甜蜜的滋味象徵著「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這樣的互動,不僅是資源的分享,更是心與心之間交流,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社區溫暖的力量。
李智弘理事長在演講中,深情回顧豐裡社區自日據時代以來的發展歷史,並談及現今面臨的人口老化與青年流失問題。他也讓學生驚訝地瞭解到,社區中「告別式」竟是凝聚人情與鄰里關係的重要場合,讓學生們從全新角度認識生命教育與社區文化。

此外,東華藝創系校友高莉容老師也分享豐裡社區如何推動學童課後照顧計畫,並透過生活教育培養孩子在田野之間面對問題與發現驚喜的能力。更難得的是東華學生們,運用發展心理學的先備知識,結合在地,提供老社區具體的未來改善建議。學生們提出具體建議,包括:運用社群平台宣傳社區活動、設計旅遊導覽路線,促進更多外地民眾對豐裡的瞭解與參與,形成更緊密的地方連結等。
本次活動是「永續城鄉-深化在地連結系列課程」的重要實踐環節之一,旨在讓學生於課堂之外體驗「助人工作的實際操作與精神」。透過這場跨界的合作與交流,東華學生不僅學習發展心理學中的人文關懷,更在實際行動中體會「給予」的幸福與價值。
在田野的風中,一輛輛修復的腳踏車,載著孩子的笑容與希望前行。而學生們也在這場溫暖行動中,學會如何以專業與愛,回應社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