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ESBB國際研討會落幕 東華大學聚焦SDG4「優質教育」願景

由國立東華大學語言中心攜手本校教育與潛能發展學系、國立宜蘭大學語言教育中心、以及慈濟大學外語教學中心與外國語文學系共同主辦之「2025無國界英語學者國際研討會」(English Scholars Beyond Borders, ESBB),已於1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國立東華大學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吸引來自亞洲、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及臺灣等地超過兩百位學者、教師與研究生共襄盛舉。會中共有120篇論文發表、6場工作坊與9篇海報展示,主題涵蓋雙語教育、科技融入教學、跨文化學習、AI輔助學習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多元領域,充分展現語言教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開幕式由國立東華大學徐輝明校長、國立宜蘭大學周瑞仁副校長及慈濟大學戴昌賢副校長親臨致詞。徐校長表示,ESBB的核心精神在於「讓學術沒有國界」,而東華大學以開放、多元的校園文化為基礎,致力於打造最友善的學術對話平台,期盼透過跨國合作,共同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願景。
語言中心特別邀請六位國際重量級學者擔任主題講者,分別來自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六位講者皆於其專業領域深耕多年,講題緊扣研討會主軸「SDG4:優質教育」,聚焦於全球化與人工智慧快速變革的時代中,語言、教育與學術實踐所面臨的核心挑戰與新興契機。這幾場專題演講的內容可歸納為四大焦點:
- 科技(特別是生成式AI)對語言教育與學術的影響:所有講者皆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 GenAI)正重新定義學習、教學與學術交流的方式。教師的角色正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設計者與引導者」。未來教育的關鍵能力,不在於如何避免使用AI,而在於「如何正確引導AI、並具備批判性思維去理解AI」。
- 英語的中心地位與轉變:在「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英語依然是國際學術出版的主導語言,使英語學者在全球學術交流中擁有更多發聲機會。然而,英語的角色也正在轉變-它不再僅是學習英語文化的工具,而成為「文化傳播者」,是一種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的重要媒介工具(mediational tool)。
- 全球與在地(Glocal)情境的連結:講者們一致強調情境(context)的重要,以及如何在全球趨勢(如AI、全球化、學術指標)與在地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地方性的研究不應只是重現他國研究結果,而應從在地情境出發,提出新的見解,進而影響並修正現有的全球理論架構。
- 對既有制度的反思與重塑:講者們普遍呼籲對現行教育、學習與學術實踐進行根本性的反思與重塑。科技的快速發展迫使教育者重新思考評估與學習方式,並透過自主學習來彌補專業發展的不足。同時,學者也應超越「為了指標或升遷而發表」的思維,回歸學術本質,專注於創造具啟發性與影響力的新知識。

除了豐富的學術交流外,語言中心於首日安排「花蓮文化踏查」,帶領與會學者參訪慈濟大學靜思堂,花蓮港體驗魚丸製作、搗麻糬、原住民族編織與玉石手作。晚間接待音樂會由東華原民舞團與爵士樂團演出,獲得熱烈掌聲。與會者深刻感受花蓮多元的文化魅力與東華大學的人文溫度,多位外籍學者表示:「既被山海震撼,也被語言中心的熱情感動。」
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語言中心主任嚴愛群指出,本次研討會亦全面落實環保與永續理念。請資工系學生撰寫小程式銜接報名系統,無紙化電子會議報到,第二天全程提供素食茶點及午餐,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蔬食。會議資料袋則以活動旗幟再生縫製而成,手冊使用再生紙印刷,大型看板作為會場路引使用,避免於校園內張貼指標或將指示牌纏繞於路燈、電線桿上,以維持校園整潔。這些看板帆布會後更回收提供花蓮在地農友,用於農田除草與防風之用,落實資源循環利。從學術內容到執行細節,希望讓SDG變成行動,而非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