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人社院「續修花蓮縣志編纂計畫」團隊辦理文化走讀研習,促進與花蓮各界交流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3-28
SDG指標: SDGs04,SDGs11
黃家榮老師與團隊於鐵道文化園區入口前之合影
黃家榮老師與團隊於鐵道文化園區入口前之合影

由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吳冠宏院長所組成的「續修花蓮縣志編纂計畫」團隊,3月22日下午舉辦內部研習,邀請花蓮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黃家榮帶領團隊踏上花蓮市文資之旅,並前往更生日報進行參訪及拜會謝立德社長。

黃家榮老師與團隊相約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碰面,鐵道園區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鐵道部花蓮出張所,戰後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1980年代,隨著北迴鐵路通車,交通重心轉移,車站遷往今日位址。而舊站空間歷經變化,於2002年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花蓮縣歷史建築,其後再蛻變為今之鐵道文化園區,在此重要的交通節點揭開今日的文化走讀序幕,可謂再適合不過了。

團隊隨著黃家榮老師的腳步前往鄰近的溝仔尾商圈。溝仔尾的前身是紅毛溪。河流孕育城市,帶來發展契機也見證地方變遷。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開發,於現在自由街一帶開挖大排水溝,位處尾端的街區便被稱作「溝仔尾」,遂漸漸發展成常民生活圈。戰後,伴隨商業行為的蓬勃發展,人們在溝邊加蓋起兩層樓的木屋住商混用,承載著無數「溝上人家」,成為花蓮市最熱鬧的不夜城。鄰近街道的建築房舍們亦記錄著這段繁榮過往,比如位於博愛街上的「育樂社」、「光文社」,便是老花蓮人最熟悉的育樂器材店與書店;又或者是藏身南京街巷弄裡的住商混合建物群,亦是輝煌一時的各色委託行。日後,隨著花蓮車站搬遷,人潮轉移,溝仔尾逐漸沒落;近幾年又依著縣府規劃的腳步,轉變為如今的「日出香榭大道」,以花蓮嶄新的觀光亮點再次粉墨登場。

團隊與溝仔尾商圈老店「黎明紅茶」老闆娘之合影
團隊與溝仔尾商圈老店「黎明紅茶」老闆娘之合影

溝仔尾商區走讀後,團隊前往參訪更生日報。更生日報於1947年創立,創辦人謝膺毅曾言「更生」意為獨立自主,希冀辦報不只能為社會喉舌,使下情得以上達,亦能協助宣傳國策傳達政令。社長逐層詳細解說,早期的報紙紙本主要存放於大樓三樓的典藏室,並依照主題以不同的資料夾收存於檔案室,團隊親臨現場一覽報業流程,見證數位化後報社經營的演變與辛苦,更能了解此在地積累有成的資產得來不易,宜善加珍惜,並發揮它延展的效用。

更生日報所蒐羅典藏的紙本資料涵蓋花蓮的農、工、商業,運動、休閒、交通、政治、文化、藝術,以及觀光各層面,整棟大樓如同包羅萬象的新聞博物館般,不僅可提供報社記者於撰寫新聞稿即時的參考資料,更是花蓮文史資料典藏的重要寶庫。走訪這一座媒體寶山尋寶,大家的興奮與驚豔可想,最後,本次文化走讀活動在與更生日報的謝立德社長拜會及導覽介紹下圓滿落幕。

計畫總主持人吳冠宏院長表示,日後若有機會將持續辦理類似的內部研習活動。一方面既促進團隊內部的橫向連結,提供協同主持人與研究助理們更多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亦能藉由與不同文史工作者、民間單位與地方重要人士的交流,以激盪出不同的合作可能,進而增添更多的撰寫資料及論述觀點,來厚植團隊的實力,使續修花蓮縣志的浩大工程,得以順利達標,造福地方,並寫下地方志的新頁。


➜《English Version》
謝立德社長為團隊導覽介紹更生日報的創辦沿革
謝立德社長為團隊導覽介紹更生日報的創辦沿革
團隊成員與更生日報謝立德社長之合影
團隊成員與更生日報謝立德社長之合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