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蕨美-在地美感的追尋」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4-14
SDG指標: SDGs04,SDGs11
王傑老師與學生分享創作經歷
王傑老師與學生分享創作經歷

國立東華大學「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4月1日舉辦本學期第五場講座:「蕨美-在地美感的追尋」,有幸邀請到藝術創作家王傑先生蒞臨主講。與大家分享是如何以藝術家的眼光,看待生命中微小的訊息,並將之成為畫作中的主角。此次講座也介紹王傑老師在基隆進行藝術創作的發現、思考與體會。

韓毓琦教授頒發感謝狀並合影
韓毓琦教授頒發感謝狀並合影

王傑老師自西班牙留學歸來後一直待在基隆,投注許多精力在描繪基隆的美景與特色。在接委託過程當中發現許多有趣東西,王傑老師以彩繪磁磚為例,在澳洲和歐洲旅遊時,會發現建築物外表貼有很多彩繪磁磚,因為外國的建築管制比較嚴格,所以只能在牆面做裝飾,但磁磚僅僅只是藍色和白色的線條就很好看。地中海南部的彩繪磁磚顏色會較多,色彩表現上較豐富,因此不僅僅是建築物視覺上的效果,在城市和街道的塑造上也會受到影響。基隆受東北季風影響,雨水豐沛,嚴重時房舍甚至會漏水,解決方式之一就是貼磁磚,但同樣是公共空間,卻沒有相同的處理方式,因此王傑老師很希望將這樣的磁磚彩繪帶回基隆。

王傑老師表示,若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一般的牆壁彩繪和牆壁磁磚彩繪差別很大,前者是用水泥油漆繪畫,不過十年就可能全部鏟掉,但磁磚彩繪不同,因為磁磚是瓷器,如果沒有人為刻意破壞,那即便過五百年也不會壞掉,同時磁磚彩繪的門檻較高,因此在接委託的金額上也會較高,以實際的考量來說,磁磚彩繪是創作家比較適合的創作媒材。

王傑老師分享他受委託的第一幅磁磚彩繪作品,地點位於基隆的過港社區。由於過港社區曾是清法戰爭中重要的戰略地點,因此在思索社區營造的方案時,王傑老師便認為可以通過磁磚彩繪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王傑老師以引導者的身分,帶領社區人員進行繪畫,參與者多是七十多歲的奶奶們,因此他將畫作的部分規格化,只需要將圖案不斷重複,拼貼起來就會很好看。

第二幅作品也同樣是在基隆,王傑老師接受到在地青年團體的邀請,為梓桑巷的防砲牆進行改造。梓桑巷命名緣由來自日治時期基隆區長許梓桑,因此決議以許梓桑寫就的基隆八景為主題進行創作。在當時各界對基隆的評語都相當負面,認為基隆是一個不堪的空間,王傑老師便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呈現這座城市的美,在過程中便發現了蕨類。蕨類生長在雨水豐沛的地方,為避陽光照射因此會生長在角落,這造就蕨類時常是被忽略的,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能夠觀察到,貼近去看卻會發現它非常美麗。王傑老師仔細一想,發現對蕨類的觀察同時也適用於基隆,基隆雨水豐沛,且基隆並不醜,只是沒有人發現它,因此他立刻著手設計蕨類的相關要素,也很自豪於自己發現一個代表基隆的物件。

為引進更多元素,王傑老師也取樣與許梓桑關聯非常密切的宮廟的神獸,宮廟建於日治時期,因此神獸造型都十分古樸,適合當作磁磚牆裝飾的元素。最後王傑老師創作出的作品,不僅融合了許梓桑所提出的基隆八景,還有蕨類、房屋傳統的蝙蝠、蝴蝶紋樣,以及許梓桑古厝的修復圖樣。燒製過程十分不易,不僅要重複調製釉藥的比例,也要確保每一批磁磚燒製的溫度是一樣的,這樣呈現出來的彩度才能相同。

王傑老師表示,在過去的認知和經驗當中,會有一部份人認為國外的東西比較好、比較美麗,但這並不能證明臺灣的東西就不美好,只是需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去發現。

王傑老師也回答同學對其提出之「為何以基隆作為創作地?」的理由,原因在於王傑老師本身就是基隆人,自西班牙返家後卻發現自己對基隆這座城市完全不熟悉,外加考慮到創作者的身分。王傑老師認為基隆是他所喜歡的環境,且可以看到基隆的美和價值,因此在多方考量下,便決定留在家鄉進行創作。王傑老師最後也鼓勵大家,不管怎麼樣,自己都要在自己的領域之內付出努力,並找到自己的價值。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