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舉辦「蹲點.臺灣-一手服務,一手紀錄」校園影展座談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4-14
SDG指標: SDGs11,SDGs04
與會師長人員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人員合影留念

東華大學於3月26日舉辦校園影展座談,「蹲點.臺灣-一手服務,一手紀錄」東華場,有幸邀請到主辦單位中華電信基金會張嘉芳經理,帶領兩組蹲點團隊為大家進行蹲點實務的分享。

朱景鵬副校長頒發感謝狀
朱景鵬副校長頒發感謝狀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介紹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透過長期的耕耘,將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蹲點期間所拍攝的紀錄片,讓大家看見臺灣各地的人情風貌,冀期啟發大學生關懷社會並服務社會的熱忱。

朱景鵬副校長表示,透過中華電信基金會所舉辦「蹲點.臺灣」的計畫,讓年輕的同學們,可以體會到腳踏實地的調查工作,過程當中所留下的影片紀錄,也向大眾分享了對所蹲點地方的貢獻。蹲點計畫就像顆種子,而種子也可以發展成大樹,中華電信基金會取之社會也用之於社會,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繼續耕耘。

嘉芳經理也介紹,今年「蹲點.臺灣」已進入第十五屆,研究團隊為兩人一組,不限科系與年級,每年暑假會安排大約20至25組的團隊進入部落,進行為期至少兩個禮拜的蹲點計畫,並為社區夥伴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服務方案,透過文字或是影像的紀錄,使得在地的故事可以被留下、被看見。

第一組分享的同學分別為來自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的黃苡晴,以及來自臺東大學音樂系的王妤娟,以「話畫羅山」為題,分享進入羅山社區的真實體驗。羅山社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以稻米農作物為主要生計產品,由於年輕勞力的流失,社區內留下許多老人,團隊便以「綠色照顧計畫」為主軸,計畫妥善照顧農村內的高齡者,在老人進行活動時從旁協助。團隊透過羅山社區認識到在地的長輩,再深刻認識到這個地方。同學也提到關於羅山社區的介紹非常少,增加了團隊行前準備的困難,但因應計畫需要,他們隨機訪談社區內的人,因此通過訪談,了解在地的故事,也認識社區居民。在了解社區的產業和技術之後,團隊慢慢奠定計畫的基礎。

同學分享此次計畫的收穫,不僅學會主動與在地居民建立關係,也認知到使用影像記錄生活的必要性。而訪談主題「女人的韌性」更讓兩人體認到客家農村的傳統思想根深柢固,在農村中生長的女性非常辛苦,也由於這份對於過去辛苦經歷娓娓道來的訪談記錄,兩位同學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接下來則是由來自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林于婷以及施亦真同學進行分享。兩人蹲點邦查農場,進行「保種」活動計畫。邦查農場是阿美族部落,農場內有約十位阿美族女性進行有機作物的小規模種植,執行原住民族原生種子的保護服務。這些原生作物過去曾經消失在花東縱谷地區,由於原生種的植物生長較高,不利於採收,因此多數人都改種在來米及蓬萊米,原生種遂被外來種取代。同學現場播放的紀錄片中提到,保種是為了將生活傳承下去,也是在思考如何保存原住民族的文化,因此把那些原生種作物種回來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關於原生種的種植知識散落在民間,團隊兩人便直接進入田野搜尋資料,除了邦查農場以外,還到了馬太鞍部落,學習另一種原生種的知識,也協助兩方進行原生種子的交換種植。除了知識的學習之外,團隊成員也幫助農場進行行銷包裝的設計,並拍攝產品形象照,協助社群經營。

十五天的蹲點計畫中,並不只是進行了文字和影像的紀錄,而是與當地建立了深刻的連結,同學提到,當去年蹲點時所種下的種子,在今年已結種時,心理充滿無比的感動。「蹲點.臺灣」讓他們參與不一樣的生活,收穫了對多元族群的認識和省思,不僅是包容了文化的多元性,也更認識了自己,而實務上對於田野調查的技巧也收穫不少。

嘉芳經理解答在場同學發表的疑惑,表示蹲點計畫於暑期結束之後,會有後續的工作要進行,因此希望是在學中的學生可以參與這個計畫,避免同學畢業後進入到人生另一個階段,會不好配合同期的夥伴。而對於蹲點地點的挑選,經理介紹基金會在臺灣各地有多處長期合作的據點,每年通過不同計畫,邀請到各地的社區進入名單內,而報名的同學可以根據名單進行志願的排序,經理表示希望團隊的專業能夠與地方的需求相吻合,實際進入蹲點時,也會有在地的接應方進行安排。目前「蹲點.臺灣」第十五屆的暑期志工正在報名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熱烈參與。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