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中醫好好玩,幫你來養生」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4-14
SDG指標: SDGs04,SDGs11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並合影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並合影

國立東華大學「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3月25日舉辦本學期第四場講座:「中醫好好玩,幫你來養生」,有幸邀請到門諾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成湛醫師蒞臨主講,楊醫師除醫學方面的專業外,也擁有東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學位,擔任臺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理事長。

楊醫師與學生分享養生觀念
楊醫師與學生分享養生觀念

楊醫生介紹中醫的定義,過去認為是中國醫學,但現代中醫的定義更廣泛,中醫是具中庸之道、至中和的醫學。黃帝內經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要互相調和,會生病即是因為過與不及,因此講求動態平衡的中和治療,才是永續經營的方式。而中醫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因此楊醫師時常告訴想要學習中醫的學生,中醫與中文典故互相援用,所以要先學中文再學中醫。

楊成湛醫師專門看兒科,也分享中醫是如何看待小孩的健康:「若想小兒安,常須三分飢和寒」,保持孩子的求生意志,能夠長得更好,這樣的說法其實成年人也適用,吃飯吃七分飽才對身體最好。楊醫師呼籲大家,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現在不保健,將來靠健保。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為「整體觀」,人是小宇宙,要與大宇宙天人合一。四季有變化,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養生概念,夏長而冬藏,因此冬天要晚起,而夏天要早起。中醫裡也將人的心、肝、脾、肺、腎以五行的概念來代表,例如脾胃代表土,土能夠發育萬物,就像人體的脾胃將食物消化吸收一樣。人是一個小宇宙,與大宇宙一樣有相生相剋的觀念,所以要將人看做一個整體來治療,因此頭痛可以醫腳,腳部的狀況也可以通過醫頭來緩解。人體中最似陰陽的系統即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常感焦慮且失眠,是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即是陰陽失調的狀況。

楊醫師也說明中醫的氣血二元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是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假設貧血了,中醫會使用當歸、何首烏等藥物補血,但同時也要補氣,氣血雙補才不會未老先衰。中醫的辯證論治:望聞問切,是觀察患者的眼神形態、聽聞患者的氣味和語音氣息、詢問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發病特性,以及把脈,四診合參。現代中醫也會結合影像學檢查,是為了讓診斷更精確。

藥有四性:寒、涼、溫、熱,以及五味:酸、苦、甘、辛、鹹。醫師說明不同性味的藥有不同的效果,像山藥屬甘味,可以入脾肺腎,且是溫性食物,因此是一個很好的養身食材。而中醫療法為一針二灸三用藥,因為針是最方便取得的工具,也最能夠簡單達到治療目的,有些病人很排斥中藥,因此會將針放在療法第一步,而灸法則是使用艾草,艾草溫清通養,適合寒性的病症與體質。

楊醫師表示多數現代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長期似病未病,西醫上找不到病灶,最後都通過中醫治療。但養生不是老人的專利,人生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保養重點,越早開始注意健康,才是最有效的養生之道。養生的基本原則為規律生活、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的飲食與運動,皮膚每一個月代謝,肝臟為五個月,骨頭是十年,楊醫師說我們所吃的食物會變成自己,因此飲食在養生的觀念中也非常重要。

楊醫師說明,要配合環境的變化而選擇養生的辦法,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養生不是改變生活,而是防止美好的生活被改變。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