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族文系田野工作課程走讀志學村與平和部落 走入日常場域鍛鍊田野感知力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3-25
SDG指標: SDGs11,SDGs04
村長於活動中心與學生對談,介紹志學村歷史與在地挑戰
村長於活動中心與學生對談,介紹志學村歷史與在地挑戰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於3月22日辦理田野工作課程戶外教學,帶領學生走入鄰近的志學村與平和部落。課程與志學村陳漢東村長、平和部落的花蓮縣吉阿都蔓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合作,藉由在地幹部與居民的導覽與分享,引導學生透過五感觀察與實地互動方式,重新認識校園周邊「熟悉卻陌生」的生活場域。

本次課程由族文系藍姆路‧卡造老師帶領,結合火車移動、社區走讀與現場座談等多元教學形式。學生從火車月台開始練習觀察空間中的人際互動與氛圍變化,在部落街道、湧泉、農地遺構、活動中心等不同場景中進行記錄與反思。課程不僅強調歷史與地景的認識,更重視學生在場的感官經驗與細膩觀察。

在地導覽帶領師生實地探訪林材運輸轉運站、糖業鐵道遺跡、舊日製醬油工廠等具有歷史記憶的地景,並從志學街停車場的土地使用談起,瞭解日治時期糖業體系與當代社區轉型之間的延續與斷裂,進一步思考在地居民如何回應大學設立以來的社會變遷與空間重構。

藍姆路老師表示:「最讓我感動的是,學生們在實地場域中展現出與課堂截然不同的學習狀態。不少同學開始主動提問、積極觀察,甚至延伸出具有研究潛力的問題意識。」他分享,學生仔細觀察到民宿主人在遛狗時對解說活動投以多次回望,進一步思索那不僅是對陌生人的一瞥,也可能透露出在地人對外來者或公共活動的情緒與立場。學生亦注意到導覽者在不同場域中語調與音量的細微變化,反映田野中說話者與空間、關係之間的互動結構。

藍姆路老師指出,田野工作不僅是訪談與記錄,更是一種結合技藝與感知的學術訓練。除了眼見與耳聞,更包含嗅覺、觸覺與氛圍判斷的細緻練習,透過全方位的感官開展,才能貼近社會行動的現場與在地知識的生成。

「田野最重要的,不是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培養出一雙能夠暫時放下理性、跳脫理所當然的眼睛與心。」透過本次走讀,學生不僅體會田野工作作為研究方法的專業性,也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主題探索奠定了基礎。


《➜English Version》

學生於平和國中前進行田野觀察與記錄
學生於平和國中前進行田野觀察與記錄
學生於社區水圳和洗衣亭下合影,體驗部落文化場域的感知與互動
學生於社區水圳和洗衣亭下合影,體驗部落文化場域的感知與互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