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 醬香文化 | 走進「一品醇醬油」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5月17日舉辦走讀活動,帶領同學們參訪一品醇醬油工廠,認識古法醬油的製作過程,也DIY製作屬於自己的風味醬油,瞭解尋常食味的得來不易。
走進一品醇,濃濃的醬香撲鼻而來,同學們先嚐到以一品醇醬油滷製的豆干與琥珀(醬油羊羹),透過被香氣挑起的味蕾,一品醇創辦人之一的展逸帶領著同學開始這段與黃豆的奇幻旅程。一品醇醬油因通過古法自然釀造,在每年三到六月,花蓮的環境會達到最適合黃豆發酵的溫、濕度。新鮮的豆子需要通過選、蒸、酵,壓、靜、殺的六個主要步驟,才能變成我們熟悉的美味醬油。
黃豆挑揀完後,首先要進入蒸豆機將豆子清洗、浸泡後蒸熟,曬乾後加入麴菌、小麥粉翻攪均勻,才能進入發酵的製程。一進入發酵室,立刻被熱氣與麴菌的氣味籠罩。發酵室內最佳的溫度約是28-30度,前三日需要人工將上下層的豆子倒放,以平衡發酵的溫度。經過充分發酵的麴菌會從白色變成綠色,顏色與程度便是判斷豆子是否成功發酵的關鍵。最後將裹滿菌絲的黃豆倒進攪拌槽,加鹽水以人工辛苦翻攪,才能入甕鹽封,結束選、蒸、酵前三道工序,開始漫長的釀造過程。
在一缸缸土紅色陶甕中,同學們看見釀造一年與陳釀五年的醬油,在鮮味與色澤上都有所差異。釀造好的醬油需要在蒸爐中蒸煮熟成,展逸向同學們介紹了古早的老蒸爐,需要用報紙引火後煮至一小時,在煮製時的震動與噪音也導致整個工廠搖晃不已;所幸現在有自動化的鍋爐,從點火到煮成只需十五分鐘,不但縮短了煮製的時間,也更加方便與安全。

煮製後的醬油在大鍋內殺菌,再以油壓機壓榨、濾去雜質後,還要再次殺菌才能調味,然後在沉澱槽中緩慢地自然沉澱,最後才能夠裝瓶、殺菌;此時在沉澱槽裡的混濁沉澱物就稱作壺底油,較上層醬油更加香醇濃厚。殺菌後的醬油需要倒放,讓瓶內隨著降溫形成真空效果,讓無添加防腐劑的醬油也能常溫保存多年,至此,才完成醬油製作的所有工序。
一道道嚴謹而細膩的流程,是代代傳承的智慧與堅持,時間的陳釀成就了醬油的香與鮮,舌尖上的鮮香甘醇,正是獨屬自然釀造的魔法。
參觀醬油的製程過後,同學們進到DIY教室,在玻璃瓶上畫上美麗的圖案,接著將現場壓榨的醬油加入乾香菇、昆布、柴魚、砂糖再調味,煮沸殺菌後以傳統方法封蓋,調製成專屬自己的獨特風味醬油。種種繁瑣的步驟需要十足的耐心與細心,同學們在活動中也無比專注,將自己手製的風味醬油裝瓶、封口,再用牛皮紙和麻繩包裝,完成後開心地與自己的醬油合照,留下美好美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