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海洋碳匯行動啟航!藝術化碳匯複合礁體進駐澎湖鎖港杭灣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7-09
SDG指標: SDGs14,SDGs11,SDGs13
澎湖鎖港杭灣海底藝術化碳匯設施暨珊瑚復育公益活動匯聚產官學研共同參與
澎湖鎖港杭灣海底藝術化碳匯設施暨珊瑚復育公益活動匯聚產官學研共同參與

「海廢清除後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國立東華大學攜手產官學研聯手交出一份創新又動人的答案。2025年6月30日,由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能源科技中心與多個產官學研單位共同發起的「澎湖鎖港杭灣海底藝術化碳匯設施暨珊瑚復育公益活動」正式展開。透過在地與跨域協力,將廢棄的海漂木質資材經高溫氣化技術轉化為生物炭,再結合3D列印與環境藝術,製作成「藝術化碳匯複合材料結構礁體」,進駐澎湖鎖港杭灣海底,實現固碳、復育珊瑚與美化海洋環境的多重目標。

帝諾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團隊全程協助從臺灣運送至澎湖鎖港
帝諾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團隊全程協助從臺灣運送至澎湖鎖港
海底漫步 SEA WALK 工作團隊進行海上接駁與放置
海底漫步 SEA WALK 工作團隊進行海上接駁與放置

高溫氣化 × 3D列印 × 藝術美學 海廢也能變海洋碳匯礁體

多年來,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攜手工研院量測中心與產業夥伴,運用高溫氣化技術將海漂木質廢棄物(簡稱漂流木),轉化為合成燃氣與生物炭,並透過適當處理後混合水泥,利用3D列印打造兼具美感與功能的「藝術化碳匯複合礁體」。已於屏東海生館園區成功試點復育珊瑚並穩定形成微型海洋生態圈,證實其具備促進海洋多樣性與碳封存效益的潛力。

本次進駐澎湖鎖港杭灣海域,不僅是科技實驗的延伸,更是首度在海域推動藍碳礁體落地應用,預計透過長期監測、生物量、沉積碳含量,為國內藍碳潛勢評估與碳匯效率提供珍貴數據。

高公私協力 成就海洋永續行動

這場行動特別感謝帝諾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劉立仁董事長全程運送協助與海底漫步SEA WALK夥伴提供「黃金沒力號」進行海上接駁,確保碳匯複合礁體從臺灣安全抵達澎湖海域完整佈設。公益活動匯聚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能源科技中心、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文化局、澎湖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樂福海洋工坊、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永源能科股份有限公司、工研院量測中心、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等共11個單位、超過30位志工夥伴響應參與,共同實踐「轉廢為寶」的海洋永續行動。

復育海底薰衣草森林 與SDG14接軌

活動現場由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執行長白益豪副教授進行珊瑚扦插教學說明,扦插珊瑚苗包含「海底薰衣草森林」之稱的軸孔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及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在樂福海洋工坊潛水夥伴協助下完成海底作業,同時觀察歷年復育成果,扣合SDG14「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目標。

白益豪表示:「這不僅是技術示範,更是一種希望的種植。我們用科技與設計美學將海廢轉化為海洋生命的家,讓碳匯、美學與生態修復同時發生,這才是海洋永續真正的力量。」

未來工作展望:打造臺灣藍碳量化示範基地

本次行動並非結束,而是啟動未來海洋碳匯研究與實務驗證的開端,於下階段將持續追蹤澎湖強勢外來種植物-銀合歡,探究其去化與海洋固碳的可行性。更遠的將偕同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共同規劃水下影像監控示範設施,來長期觀測珊瑚著床、生物附著與礁體環境變化,作為科學化管理的重要資料來源;樂福海洋工坊後續將進行藝術化碳匯複合礁體海底錨固工程,確保礁體穩定性,利於珊瑚與藻類附著,形成微棲地結構;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將聯合工研院量測中心與夥伴單位,展開海洋碳匯(海藻床、礁體固碳)研究計畫,期待設計出符合臺灣海洋環境特性與國際接軌的藍碳量化方法學,建立國內藍碳碳匯調查與管理標準。本次「藝術化碳匯複合礁體佈設與珊瑚復育行動」展現跨域合作的力量,將科技、設計美學與生態修復結合,為臺灣海洋永續與碳中和願景注入實際行動的力量,為全球海洋治理與氣候行動樹立新典範。


《➜English Version》

志工夥伴同心齊力透過SUP滑向澎湖鎖港杭灣指定海域
志工夥伴同心齊力透過SUP滑向澎湖鎖港杭灣指定海域
扦插珊瑚苗包含軸孔珊瑚及鹿角珊瑚
扦插珊瑚苗包含軸孔珊瑚及鹿角珊瑚
扦插珊瑚苗包含軸孔珊瑚及鹿角珊瑚
扦插珊瑚苗包含軸孔珊瑚及鹿角珊瑚
海底漫步 SEA WALK 工作團隊進行海上接駁與放置
海底漫步 SEA WALK 工作團隊進行海上接駁與放置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帝諾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工研院量測中心與澎湖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等潛水志工團隊合影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帝諾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工研院量測中心與澎湖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等潛水志工團隊合影
樂福海洋工坊潛水夥伴協助下完成海底作業
樂福海洋工坊潛水夥伴協助下完成海底作業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