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111-1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魚文化」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10-27
SDG指標: SDGs14,SDGs04,SDGs11,SDGs12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與禮品給廖鴻基老師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與禮品給廖鴻基老師

國立東華大學「111-1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10月3日邀請臺灣知名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到校,以「魚文化」為題演講。廖老師出生於花蓮,曾有多年討海生活,與海洋有著獨特的連結,不僅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十分關注海洋保育議題,也是國內著名的海洋文學作家。廖老師帶同學深入瞭解臺灣的海洋生態,分享魚與文化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詞彙間,究竟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聯。

廖鴻基老師熱情分享著「魚文化」的內涵與概念
廖鴻基老師熱情分享著「魚文化」的內涵與概念

首先由原住民民族學院王昱心教授開場:「廖鴻基老師是世界上極少見的海洋文學作家之一,致力於推廣海洋保育,希望同學將此次講座當作啟蒙,爾後能主動關懷海洋環境議題,為臺灣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隨後,拿起麥克風的廖老師直接切入主題:「相信很少人聽過『魚文化』這個詞,每當以此主題演講時,就常會有人問:魚怎麼會有文化呢?其實,『魚文化』所指的是人與魚的關係,也就是由魚和漁構成。」

廖老師從人類歷史發展角度說起,原來從很早以前,魚就是能輕易讓人類填飽肚子的物種,人類幾乎可說是因為有魚類幫忙才能存活到今天。在時間推展下,魚陪伴人類多年,甚至好幾次改變歷史,像著名的鱈魚戰爭就是因捕魚權而引發。除了歷史事件外,文化方面也有魚幣、魚紋、魚圖案、魚裝飾、魚藝文創作等魚類相關資產保留下來。「魚」本該是豐饒富產的自然資源,但卻因為人類缺乏環境自覺,不停糟蹋海洋,而使其逐年遭受破壞。

接著,廖老師用簡報展示臺灣的模型,問道:「同學們覺得臺灣缺乏什麼?」讓大家思考幾秒之後,廖老師接著說:「大家心中一定有百百種答案,但即使缺的東西多到說不完,卻不會有人說臺灣缺少『海洋』,因為臺灣是被賦予豐富海洋自然資源的海島,可以補到的魚類有約全球所有魚種中的十分之一種。」在同學們感到驚嘆之際,廖老師表示:「但在臺灣這樣坐擁海洋資源的島國中,卻很少看見有海洋出現在生活中,相關的藝文作品也少之又少。」在缺乏海洋教育情況下,即使是海島國家,人民也未必能注意到海洋的重要性,這正是廖老師選擇以「魚文化」為講座主題的原因,也是他決定要將討海生活寫下,產生推廣海洋文化使命感的理由之一。

廖鴻基老師與同學分享他的最新著作《最後的海上獵人》
廖鴻基老師與同學分享他的最新著作《最後的海上獵人》

廖老師和同學分享自己對魚的迷戀,不僅從小愛吃魚,還沉迷於魚的線條、習性,曾討海捕魚過5年的他,決定將經驗寫成魚故事,成為臺灣少數與魚關係深層且多元的人。而提及三大海洋文學經典,廖老師則從《白鯨記》、《老人與海》、《冰島漁夫》三本中挑選了《老人與海》與大家分享,並和自己的捕魚經驗結合,說明馬林魚(旗魚)雖脾氣暴躁,卻總是會在被釣上船前自盡,只為不讓敵人活捉,維護生命尊嚴,廖老師分享《老人與海》中老人和魚說的「我尊敬你,但我今天要殺死你。」這句話,在有了實際討海經驗相互對應後,變得格外動人。

廖老師用多張出海的照片與大家分享漁船上生活,擔任鏢手的他具備眼力好、下手準等特質,更開玩笑說不愛讀書的個性也很合適。造型彎曲的鏢竿無法以直線瞄準,倚靠的完全是經驗與感覺,34到39歲的他在海上學習「臺灣漁業文化」,閱讀的並不是書本,而是老漁夫們真真切切的生命歷程,也正因為有討海經驗,廖老師才有了契機,一躍成為海洋文學作家。講述許多故事後,廖老師語重心長地問:「明明臺灣的漁船有那麼多,又四面環海,但臺灣為什麼沒有海明威?因為我們好像連馬林魚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使生活中常出現魚料理,臺灣人卻因缺乏相關教育,總將重點擺在怎麼料理好吃,而非去認識魚種、學習魚類知識,從以前到現在似乎皆如此,在海洋資源已出現警訊的年代,提升對魚文化知識的瞭解,對大家都是有利的。

講師與教授們合影(由左至右為張伯浩教授、黃琡雅教授、廖鴻基老師、王昱心教授、劉明洲教授)
講師與教授們合影(由左至右為張伯浩教授、黃琡雅教授、廖鴻基老師、王昱心教授、劉明洲教授)

因為亂吃魚、亂補魚,原本應是「可再生資源」的魚類已逐漸看到盡頭,生長開始趕不上人們捕捉速度,像俗稱吻仔魚的料理其實是魚苗,當這類的餌料魚被捕光,就不再能吸引魚群聚集,久而久之,魚類也不再能永續發展。「臺灣不缺魚,缺的是魚文化的提升」廖老師認為,現在大家應該具備「選擇能力」,像是應該吃生態位階較低的大洋性巡遊魚類、參考責任漁業、永續漁撈、〈漁線的盡頭〉、《臺灣海鮮指南》等指標去選擇魚類,若繼續不接觸、不認識,就永遠學不會該如何適當使用,應抱著認知、尊重、珍惜,開始著手學習「魚文化」。

兩小時的演講時光總過得特別快,由授課教師劉明洲教授為講座收尾,點出這是一場理性與感性兼具,既豐富又觸動人心的演講,也因廖鴻基老師有親身經驗,對議題的關心顯得十分真摯,期望同學們聽完講座後都能有所收穫,開始學習如何為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