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中醫與現代生活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3-21
SDG指標: SDGs03,SDGs04,SDGs11
與會師長和講者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和講者合影留念

國立東華大學「111-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3月13日舉辦「中醫與現代生活」講座,邀請慈濟醫學院中醫部楊成湛醫師蒞臨現場。楊成湛醫師現擔任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兒科主任、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臺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學會理事長等要職,將自身學識回饋社會,助人甚多。楊醫師將與同學分享中醫與現代生活的連結方式,向大家傳授養生技巧。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

張伯浩教授開場致詞表示:「中醫是自古流傳於世的傳統醫學,演變至今,已有部分和現代化科學結合,像2019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治療方法就有許多是結合中醫和西醫,同時進行對症下藥與調養身體兩者,在醫療上不斷創新改革。楊成湛醫師在西醫與中醫兩領域都頗有研究,將用科學的觀點和大家分享中醫與現代生活該如何結合,傳授大家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養生技巧。」

楊醫師談及自身經歷說道,求學過程中在大學專研中醫,研究所轉為學習西醫,接著更在東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研讀博士學位,是大家的學長,現在則結合過往所學的跨域知識,以中醫為業。楊醫師分享,中醫在臺灣十分普遍,除自成一套治療方式外,中醫也有許多相關諺語,如「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係指按足三里穴位比吃營養成分高的老母雞還有效。「欲得長生,腸中長青。欲得不死,腸中無渣。」點出腸胃道要消化順暢,才能長生不死。「若要小兒安,常需三分飢和寒」則是依據人體在有些許飢餓感、寒感時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的特性,說出要有適度飢寒,才能讓小朋友長高長壯。

楊醫師說明中醫的定義為中庸之道,即致中和的醫學,也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為:動態平衡的中和之治。中醫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氣要平順,陽氣要固守,兩者調節得當才能有康健的身心。中醫學有兩項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有其對應生長階段,而肝、心、脾、肺、腎也對應到自然元素木、火、土、金、水,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性聯繫。而《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所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則說明了萬事萬物都由陰陽所組成,即是俗話「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兩者既互補又互根,和西醫負責處理緊急情況的交感神經,與負責放鬆身心的副交感神經之作用相似。

第二項特點則是辯證論治,有「望、聞、切、問」四點,其中「望」指觀察患者型態、面色、五官等,「聞」指嗅聞患者氣味、細聽語音和氣息,「切」指把脈、觸診,「問」指詢問病情變化、發病特性,由此四個診斷過程,可以看出中醫的診斷十分科學化。

楊成湛醫師和學生分享中醫日常養生之道
楊成湛醫師和學生分享中醫日常養生之道

楊醫師分享中醫觀念中常說「六淫生百病」其中「六」所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而「淫」指的是超過,當其中有項目過度時,就會出現病痛。中醫觀念中,生病是正邪相爭的結果,正氣勝即康復,邪氣勝則病重,中醫的養生觀念是「治未病」,和西醫「治已病」的思維不同,西醫之治療方法通常是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直接殺死細菌病毒,中醫的治療方針則是強調扶正、袪邪。

接著,楊醫師介紹中醫治療病痛常見的幾種方法,有中藥口服、針、灸、推拿、拔罐、刮痧、外敷中藥膏、中藥薰洗等。各種方法適合處理的病症不同,其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邏輯,現今的部分中醫也設有急診,和以往社會認知的中醫已不相同,持續在轉變與進步中。

談到養生保健,楊醫師強調養生並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保養重點,若能愈早開始注意健康,就能達到愈有效的養生之道。養生的基本原則,楊醫師分享,規律的生活、愉快的心情、適度飲食與運動,是迎向健康的不二法門,雖然實際做到有些困難,不過還是希望同學能盡量努力實踐。做到陰陽調和、配合環境變化養生,在情緒、飲食、運動上都要有妥善的規劃處理,而飲食上,則舉中醫常說的「你吃的食物會變成未來的你」為例,選擇正確的食物是一大重點。楊醫師也提到中醫藥有四性,寒、涼、溫、熱,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都各有其對應的治病用途。

講座尾聲,楊醫師點出一些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如內外溫差過大造成的冷氣病,或天冷卻未注重保暖的行為,都是會讓身體變虛的舉動。叮嚀完該注意的事項後,楊醫師現場教授大家如何按面口合谷收、婦科三陰交、肚腹三里留的穴位,並親自為幾位同學示範,讓大家實作體驗。楊醫師總結表示:「一千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開始正確的養生,預約健康的未來。」鼓勵大家身體力行,從今天開始過規律健康的生活,為講座劃下句點。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