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根源於土地的未來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5-26
SDG指標: SDGs10,SDGs04,SDGs11,SDGs16
與會師長講者合影
與會師長講者合影

國立東華大學「111-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5月22日舉辦「根源於土地的未來」講座,邀請到身為文史工作家、藝術家、野桐工坊創辦人的尤瑪達陸老師蒞臨主場。尤瑪達陸老師畢業於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於2016年得到文化部授予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名譽,曾任職於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編織工藝館、原住民族傳統染織師資培訓暨執行長、苗栗縣原住民族工藝協會創會理事長等職。此次將以「根源於土地的未來」為題,與大家分享自身跨足文史、藝術及文創的深耕經驗。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
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

王昱心教授開場致詞表示:「今天邀請到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人尤瑪達陸老師,老師不只是文史工作者,本身也是織者,持續以多元的方式執行文化跨界推廣。尤瑪老師從苗栗遠道而來,是通識教育講座第一次邀請到國寶級人物,歷經多年的文化深耕經驗,尤瑪老師將與大家分享她會如何從現在看向未來,相信能為同學帶來許多啟發。」王昱心教授播放〈太平洋的風|尤瑪.達陸的泰雅族染織工藝:一顆苧麻 栽下泰雅夢想與未來〉短片,介紹尤瑪達陸老師出場。

泰雅族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從臺中、南投到宜蘭等處,橫跨了七個縣市,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特色,共有二十多種不同類型的語言。尤瑪達陸老師以自己所屬的泰雅族族群傳統歌謠開場,用現場演唱的方式,在講座一開始就讓大家體驗到一股根源於土地的力量。老師分享,原住民族的存在就像臺灣的維他命,雖然很微量,但卻對生命體十分重要。畢業後,尤瑪達陸老師一直覺得自己會成為學者,在公家機關進行很多研究,因為需要回鄉尋找織布相關知識,才踏入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材料復興與創作,並持續努力至今。

泰雅傳統織布以苧麻為材料核心,有著自己獨特的技法,沒想到深入學習並織了數以萬計作品後,尤瑪達陸老師卻仍不被外婆認可,認為在不理解織布材料的生產過程下,都只是在做織布的動作而已,不是真正在織布。尤瑪達陸老師因此開始接觸苧麻的種植、採收、處理等過程,一步步的重新學習。尤瑪達陸老師分享,那個年代的社會並不鼓勵青年回鄉,返鄉前期與母親無法好好相處,自己在家鄉像是脫逃回家的異類,透過好多年的耕耘與努力,終於被大家接受與認可。重返家鄉的尤瑪達陸老師在過程中發現,日治時期的泰雅部落被日本「用力」治理,許多織布、紋面等相關的事情被禁止,實際進行復興後,花了好幾十年時間,老師與團隊才終於讓部落的人們能再次一起穿上傳統服飾。

尤瑪老師與學生分享文化傳承心路歷程
尤瑪老師與學生分享文化傳承心路歷程

尤瑪達陸老師的家鄉是苗栗象鼻部落,回到部落深耕的老師,常想起部落的傳說故事:女孩變成了鳥,想像自己是否會像那位女孩一樣,能透過大家幫忙插上一根根的羽毛,展翅飛翔?也因此發想出作品《展開夢想的翅膀》,與多位大安溪部落婦女共同集體創作,歷經長時間的製作,最後得到第一屆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的卓越獎、最佳民眾參與獎之認可。接著,尤瑪達陸老師也介紹了作品《生命的迴旋》系列,和近期製作的《如布之舌》、《島嶼.四季》等作品,每一件成品都蘊含滿滿的細節與思維。除了苧麻、織布作品,尤瑪達陸老師也介紹與科技結合的電子織品工作坊,說明如何將藝術結合光電、物理、生物等領域,創作出跨界藝術品。尤瑪達陸老師分享,由藝術家超越框架的思路,結合能使作品成真的科學家,會碰撞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幾年老師也時常參加展出、與外國專家合作,產出許多非靜態作品。王昱心教授補充分享尤瑪老師做過的跨界作品「捕霧網」,利用編織,製作出充滿負離子的網以吸收空氣中的正離子,從沙漠空氣中蒐集出水。

問答部分,同學提出文化創新過程中,會不會毀壞到文化的本質?尤瑪達陸老師分享,若對傳統文化足夠理解,就能輕易分辨哪些部分可變與不可變,在製作時就能避免破壞規則的情況發生,王昱心教授也補充,傳統需要被保存的不僅是技術,整個製作過程與背後的文化意義才最重要。講座最後,尤瑪達陸老師表示:「我們的工作就是把文化的核心保存下去。」希望大家能充實的將自己向上堆疊,不要被眾聲喧嘩的社會影響,並將自己所知的文化傳承下去,為講座留下充滿期許的結尾。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