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華語教學大師開講:國際漢學研究中心頒發榮譽講座研究員聘書予何寶璋教授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0-31
SDG指標: SDGs04,SDGs11
徐副校長頒發講座研究員聘書
徐副校長頒發講座研究員聘書

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通識教育中心10月18日舉辦「華語國別化教材編寫原則」專題演講,並由洄瀾學院國際漢學研究中心頒發榮譽講座研究員聘書予何寶璋教授,為「大師開講-華語教學面面觀」系列講座開啟序幕。

與會師長及講者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及講者合影留念

洄瀾學院副院長暨華語文中心朱嘉雯主任開場致詞表示:「何寶璋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東亞語言研究所中文學部的前主任,退休後曾於師大、中原大學客座,期間隨清華大學信世昌副校長來到東華大學學術交流,記得當時教授來到東華的第一句話是:花蓮的天空好藍。因當時的機緣也促成這學期的榮譽講座系列專題演講,而何教授來東華的第一場活動則是帶大家包餃子,以北方麵食為介紹文化的一部份,這學期我們也會於何教授身上發掘更多特長,帶來豐富的教學內容。此次的『大師開講-華語教學面面觀』系列講座共有四場,也有專門為老師開設華語教師相關培力工作坊,若同學有興趣也可以聯絡主辦單位,歡迎大家熱情參與。」接著,由徐輝明副校長頒發國際漢學研究中心榮譽講座研究員聘書予何寶璋教授,感謝何教授千里迢迢來到東華服務,席間何教授並與徐副校長、洄瀾學院陳復院長與朱嘉雯主任合影留念。

講座正式開始,何寶璋教授分享自己先前主要研究漢語句法,這幾年則以教材編寫為研究方向,他的原則是北京、上海、廣州不講課,僅與同學們聊聊天、進行交流,而實際教課則於四川,以較偏遠之處作為自己擔任教師的地點選擇。何教授從教材的重要性說起,說明教材是「課」之所「本」,在設計教材之前,要先釐清市面上已有很多教材,為什麼要再研發新設計、此教材有什麼特殊之處。教材編寫涉及範圍包含:前端分析、教材策略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材總體的設計和其他。何教授分享,教材須具「國別化」特徵,且編寫給外國人用的教材時,必定要讓外國人共同編撰,由知悉該國語言邏輯者參與編寫過程。

何教授與學生分享華語教學技巧與方式
何教授與學生分享華語教學技巧與方式

接著,何教授點出設計教材時需注意「針對性」,如對於歐美學生,必須認知其處於非漢語語言環境,要掌握歐美學生學習漢字的難度和難點,瞭解該區域海外課程貧乏、課時有限,和歐美學生沒有書寫作業的學習習慣等,也需注意海外教師的語言和教學背景,如教師常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非以漢語教學為主,故於設計教材時,需考量此類教師是否願意使用。何教授也分享,「聽說領先,先語後文」的重要性,說明適合洋人與華人用的華語教材差異極大,而識字教學部分,何教授則建議要用英文將漢字筆畫一筆一畫清楚向歐美人說明,才能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步驟書寫。何教授也以課本、練習本、教學網頁等實際範例,說明教材的設計特點,如教導交際目標重點句型時,還沒學到的漢字會先以拼音呈現,不急著一次教太多詞彙。

接著是語言的「實用性」,三大重點包含常用字彙、必要句子結構與應掌握的漢字。何教授也分享,中級漢語開始加入一些俗語,但只要讓學生大概知道意思就好,等遇到相似情境時再聯想、連結。而提及語言交際,除了背誦課文外,也應設計大量活動,讓大家「做中學,學中做」,將教學情境由簡到難規劃排序。談到中英互譯到寫作,何老師提供練習活動的案例,以「你怎麼說?」作為主題,設定一特定場景由學生自我表達,不規範正確答案,讓學生們自由發揮,也能安排閱讀翻譯活動讓學生發揮寫作能力。何教授也分享「知識性」的重點,說明教材須提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性,和若於初、中級教材引進文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並以多段課本收錄文章舉例,其中關於角色爭辯「回鍋肉」是否可說是「煮兩次肉」等精心設計的幽默與文化,讓參與的學生、師長哄堂大笑。最後,何教授點出教材的語言要規範,講究「科學性」,部分網路用語老師需要特別注意,因為考試未必能接受此種用法,而編寫教材者則皆需要有漢語教學、語言學相關的碩博士基礎,才能確保教材的正確性。

講座尾聲,何教授與現場參與者互動問答,陳復院長請教何教授根據其觀點,何教授是否主張「學華語同時就在學文化」,並提問華語文教學與漢學研究間的關係?何教授表示,學華語的背後的確與文化密不可分,不過外國人學華語的目的有多重,有些人學華語側重點在溝通,說得好的人則未必能讀懂古文,但有些人則想要學古文閱讀,讀得好的人未必想花時間在精進會話,無論是以現代華語為學習目標,或是以漢學研究為研讀方向,都各有其專精,這兩者在華語文教學過程中,可視作一種並行不悖或循序漸進的路線。何教授以生動活潑的對話,帶來一場充滿知識與實例的精采講座,讓參與的師長與同學都深感滿載而歸。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