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如果陰影是光的一部份?談談閱讀與除魅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1-23
SDG指標: SDGs04,SDGs11
與會師長及講者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及講者合影留念

國立東華大學「112-1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11月13日舉辦此學期第七場講座「如果陰影是光的一部份?談談閱讀與除魅」,邀請到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蒞臨主講。蒲彥光主任研究專長為國文、中國思想史、經典詮釋學、現代小說、唐宋古文,現為北臺首學帶狀文物館行動計畫主持人、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予蒲彥光主任
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予蒲彥光主任

此次講座由陳復院長開場致詞表示:「今天很高興能邀請蒲教授到場,蒲教授是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龔鵬程校長的弟子,也是博士班畢業的學生,對龔校長的學識有許多繼任與學習。這次蒲教授將和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成長歷程,分享引領他走向現今的典範,並以自身從研讀生物工程,到發現和自己的性情不符後,轉往博學方向探索的經驗,分享人如何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和『閱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蒲彥光主任首先介紹簡報封面子路的照片,以這位普遍不被重視的孔子弟子作為開場,分享子路問津的故事,說明他於論語中出現41次,但記載內容卻有矛盾之處,如孔子強調子路有政事長才,卻又笑他魯莽無聞,比起常被稱頌的顏淵,過於勇敢的子路總被忽視,而這樣的選擇就是我們的社會特色。藉由這樣的分享,蒲彥光主任點出自己喜歡探究大家不那麼重視的層面,所以選擇曖昧的演講題目,也將於講座中提出多個問題,但未必會有正確答案,希望能和大家一同思考、探索。

接著,蒲主任提出第一個問題:這個時代還需要人文學嗎?市場有人才培育的需求嗎?蒲主任以近期宣布不再招收學生的中文系為例,點出若系所遭遇招不到生的窘境,那是否還有辦法持續經營?蒲主任認為,人文學者所學的是表達的藝術和理性處事的技能,而文學是一種整理與詮釋的工具,並分享自己於數學專長、雙螺旋結構DNA研讀中面臨了奧本海默的苦惱,是透過書籍與老師的分享後才轉換人生方向。蒲主任特別點出了辛意雲老師與龔鵬程老師對自身的影響,也以龔鵬程教授談「符」的例子,點出我們相信符咒有神力的文化特色,也帶出雖然有些人說:讀書千遍其意自現,但大學課程或許還是要有一些討論、引導,才更使同學們有更深入的體悟。

接著,蒲主任談到從現象到本質的議題,說明山的存在不是因為有草木,是因為有人生活過,留下文字等痕跡,才被賦予這樣的價值。社會學家韋伯的理論認為,中國教育的兩大特點為缺乏高等軍事教育與極端的舞文弄墨儒學,而造成此原因的病灶是文字,優美的書寫符號使其只有照本宣科的朗誦,才能滿足高階層者的雅興。而蘇格拉底則說,抽象的可知比實體的可見重要。蒲主任以李石樵的《田園樂》為討論題目,帶大家進行可見與可知的小練習,此畫作雖然表面寫實,但背後卻使用許多象徵手法,如畫出自己已夭折的孩子、具象徵性的山脈等。

蒲彥光教授與學生分享求學及研究經歷
蒲彥光教授與學生分享求學及研究經歷

之後,蒲主任分享中國文化強調的形式平衡,視覺性的效果。也以陳黎的〈戰爭交響曲〉、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作品,說明此文化對視覺的重視,兩篇都是僅以讀音無法理解,須配合文字、文意去理解的作品。蒲主任也以文字符號學為例,說明古代人的「靜」是人在爭論後衍生而出,聲符「青」為草生長的好字。蒲主任點出,我們文化的教育不強調對話,當下不回答問題,著重於事後於心裡咀嚼,如同中國畫中對留白的重視。蒲主任也舉電影《臥虎藏龍》劇情為例,點出由於李慕白中毒後,余秀蓮要他留住最後一口氣,這是東方往內部收的文化,但李慕白卻不願意,選擇在最後說出自己隱藏多年的愛意,像是一種對此文化思想支不支持的詮釋。

講座尾聲,關於跨域經驗的提問,蒲教授分享,人生充滿各種限制,轉換領域確實很難,但兩條路中間還是會有許多小巷子能相互穿梭,也很幸運能從大師們的著作中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最後,蒲教授分享,跨領域是這個世代很重要的技能,自己也仍在思考自己想變成什麼樣子,嚮往成為可以獨立思考的學者,並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向前邁進。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