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甚麼人做甚麼事-知己為先而以長補短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1-10
SDG指標: SDGs04,SDGs11
與會師長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合影留念

東華大學「112-1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12月18日舉辦此學期的第十二場講座「甚麼人做甚麼事-知己為先而以長補短」,榮幸邀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蔡錦昌教授主講。蔡教授專長領域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文化研究、中國思想史,此次蔡教授以知己為題,和同學們分享認識自己與找出個人定位的方法。

蔡錦昌教授與學生分享求學歷程
蔡錦昌教授與學生分享求學歷程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開場致詞表示:「今天很高興可以邀請到蔡錦昌教授為我們演講,蔡教授是我在大學時期的老師,雖然當初念的是中文系,但我常常去修蔡老師在社會系開的課,在我心中是典範級的人物。蔡教授的觀念總是聞所未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社會系的課程中談中國思想,有許多觀念是全面原創的,對於當時讀大學的我來說非常震撼,影響很深。今天蔡老師以『甚麼人做甚麼事』為題,將為我們娓娓道來老師的人生故事。」

蔡錦昌教授首先說明,由於此堂課程的講座主題多以講者人生經歷作為典範,為大家做人生導引,所以這次亦以自己為典範,告訴同學們自己對人生大局的觀點。蔡教授分享,「完美」有兩種,一種是現在人們所知的「人為的完美」,一種是自古代人和通靈者才知道「自然的完美」,由於大家並非後者的兩類人,所以此次以前者為切入點。由於人不可能達到人為的完美,每個人皆有其特性,亦有其偏勝或偏缺之處,若能發揮長處,補足短處,做屬於自己的事且與他人互補過活,將能過得更輕鬆愉快,有所成就。除了設立目標,蔡教授更叮嚀同學們做人的重點為「知己」,雖然知己不容易,但除了從生活遭遇認識自己外,也可以參考八字算命、星座、血型等。蔡教授也提醒,八字不平衡的粗庸之人,與正面看待教育的陽氣較強之人,常依社會風俗和所受現代教育內容之指引來解釋自己的遭遇,並非真的認識自己。

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
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

之後,蔡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例子,分享自己是「陽中帶陰」的陰柔男性,適合讀書思考和舞文弄墨,從小就擅長讀書,選擇較少男性擅長的文組,自嘲是「小異類」。雖然特殊,但蔡教授好好的貫徹這樣的特性,一路讀到臺大社會學博士,專攻社會科學方法論,以小而精的術語和概念為專長。除了學業上的明確方向,蔡教授也有一套自己的生存策略:內外分離,表裡不一。即使在面對歐美社會學時有不同的想法,也不在當下反駁,會耐心等待時機到來才提出相異觀點,「能視情況、視人說話的做法和能耐」是蔡教授陰柔的一面所造就。蔡教授接著分享,流著B型血液的他讀書、做事都喜歡串聯和蔓延,且雅俗無妨,反差無礙,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概念,常主動接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並從中發掘新觀點。雖然B型人的缺點是缺乏耐力,但蔡教授清楚自己的體力不足與此特性,故自我限制了興趣範圍,著重於政治社會科學和中西文哲領域,也確實達到了相關成就。身為社會學博士,蔡教授點出自己對專門研究現代社會生活的學問並不放心,但陰柔特質使蔡教授仍在職位上扮演好該做的角色,做好應做的事,也適時的用殊異觀點啟發學生。

然而,即使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蔡教授在學術生涯部分並不算一帆風順,難免因言論、文章得罪人,遭同行的敵視和抵制。面對此情況,蔡教授善用自己的陰柔氣和不富裕的出生所造就的性格應對,能面對現實和接受現實,理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之道理,雖然花了近三十年,最後仍成功升等為教授。蔡教授也以自己中學參與田徑校隊、大學擔任水上救生員為例,點出陰柔氣息使其選擇參加鮮少人會的必賽項目,即使體能非頂尖,還是於其中有所成就。秉持「眾人之處莫去」的理念,蔡教授點出人多的地方品味較差,不高級;人多的地方競爭激烈,強手多,不容易出頭。由於自知身心皆非坦克型的勇強之輩,蔡教授瞭解自己必須使用側面迂迴策略來處己行事,善用陰柔氣質以長補短。

最後,蔡教授分享以長補短的兩種做法,第一種為從自己著手,使用避短就長、扶弱抑強的做法,使性格平衡;第二種為借助外力的環境裝備、伴侶親友,如配戴適合的眼鏡、結交合得來的伴侶等。講座尾聲,蔡教授也回扣主題提醒同學「甚麼人做甚麼事」,自己會走出這樣的人生是因為自己有這樣的八字、血型、星座、性格等,此道理並非普遍真理,同學們未必要依循這樣的概念生活,也可從中尋找自己贊同與反對的部分,體悟出自己的一套處事風格。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