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理論與實務並進,東華附小教學觀摩活動促進師資生專業成長.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3-18
國立東華大學國民小學教學實習課程於3月13日在國立東華附小舉辦教學觀摩活動,由蔡騏卉老師示範二年級數學課程《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黃劭芸老師示範三年級自然課程《我是動物解說員》。本次活動吸引來自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及百名師資生參與,透過觀摩與討論,深入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深化教學合作,推動優質教育

活動開場時,東華師資培育中心副主任陳世文教授代表國立東華大學,頒發教學演示聘書予兩位授課教師,並在致詞中感謝東華附小長期與師資培育中心緊密合作,共同舉辦大型教學觀摩活動,為師資生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深化其教育專業素養。

陳副主任特別讚揚東華附小鮑明鈞校長對教育的無私奉獻,他不僅全心投入學校發展,且全年無休地推動教育創新,為學界樹立優質典範。同時,他也提醒師資生,此行不僅是觀摩課堂教學,更應關注教師與學童的互動模式,以及課堂之外的專業付出,這些皆是未來成為優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學習養分。

此外,陳副主任強調,「說課、公開觀課與議課」已成為現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歷程,這與Wang & Odell(2002)提出的「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概念相呼應-教師透過課堂實踐、同儕觀課與反思討論,不斷精進教學品質。東華附小教師在此次觀摩活動中展現出的專業素養與課堂掌控能力,正是未來師資生應積極學習與借鑒的典範。

數學課程:從實作中建構幾何概念

蔡騏卉老師的數學課程《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帶領二年級學生探索「圖形的周界」概念。為讓學生更早接觸幾何概念,提升量感思維,為此,教師設計一系列實作與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與操作,理解幾何圖形的內部、外部與周界。

1.故事引導,增強學習興趣-以《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為引子,讓學生透過羊圈的概念理解周界的重要性。

2.動手操作,深化學習-以遊戲化學習策略(Game-Based Learning, GBL),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概念理解,讓學生實際分辨圖形的內部、外部與周界,提升概念理解。

3.測量周長,發展量感-學生使用繩子測量不同圖形的周長,並討論測量策略,培養數學推理與解決問題能力。

蔡老師強調,學習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課堂中設計許多情境化活動,如停車場劃線、運動場地界線等,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建立幾何概念,並透過實作與討論深化學習。

自然課程:化身動物解說員,探索生物奧秘

黃劭芸老師的《我是動物解說員》課程,透過角色扮演與互動活動,引導三年級學生認識動物身體構造與功能,培養觀察與表達能力。

1.動物觀察與辨識-學生透過遊戲「猜猜牠是誰」,依照動物的外形特徵進行辨識,並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描述生物特徵。

2.身體構造與功能配對-透過多感官學習(Multisensory Learning),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動物構造與功能之間的關聯。

3.動作模仿與角色扮演-學生分組化身動物解說員,以動作演繹動物的行為模式,培養肢體表達與團隊合作能力。

黃老師表示,動物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觀察的生物,因此透過直觀、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不僅提升學習興趣,也能讓他們更深入理解生命科學概念。

專家學者肯定,推動素養導向教學

此次教學觀摩活動不僅是課堂演示,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環節。花蓮縣南華國小吳惠貞校長指出,教學的核心在於透過層次化提問(Scaffolding Questions)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與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理論相符。鮑明鈞校長提醒,公開課是一個從說課、實施到議課的循環歷程,這符合專業學習社群(PLC)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兩位校長皆強調,教育工作者肩負培育下一代的重責大任,持續精進教學,方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體驗。

落實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育品質

為進一步提升師資生的專業能力,教育部設立《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強調教師應具備四大核心能力:

1.教學設計與實施-能有效設計並執行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與活動。

2.學生關懷與輔導-能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發展。

3.學校經營與發展-能參與學校課程發展與教學改進。

4.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能持續進修,提升專業知能與教育品質。

本次觀摩活動正是以這些指標為依據,透過實地觀摩與交流,幫助師資生累積專業經驗,並將理論落實於實際教學中。

未來,東華大學與東華附小將持續深化合作,發展科技輔助學習(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並透過更多元的教學研究與跨校交流,共同推動素養導向教育,培育具備創新思維與專業素養的未來教師。
資料來源: 中央通訊社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