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請中國時報副總主筆陳琴富談禪學與人生

最後更新日期 : 2020-11-03
SDG指標: SDGs03,SDGs04,SDGs11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復主任頒發感謝狀給陳琴富副總主筆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復主任頒發感謝狀給陳琴富副總主筆

當代瞬息萬變,每人每日受龐大資訊量轟炸。當疫情撲向全球,禪學智慧或許能為現代人帶來另一番生命啟示、安定人們煩躁的心靈。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11月2日下午在理工二館第四講堂,邀請到《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人間福報》主筆陳琴富先生,與同學們分享「禪學與人生」。

中國時報副總主筆陳琴富先生來東華談禪學與人生
中國時報副總主筆陳琴富先生來東華談禪學與人生

陳琴富先生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文學碩士,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他學佛近30年,曾跟隨一行禪師學習四念處,從隆波通學習動中禪,與帕奧禪師請法習禪定,請益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禪宗法要。涉獵南傳、漢傳、藏傳佛教,對禪宗尤有因緣,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包括最新出版《在疫病中生起智慧》,從佛法角度看疫情的業緣與其帶來的課題。

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劉明洲主任開場時表示:「『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一直希望為同學帶來既廣泛又有深度的議題,啟發各位跨域思考。今天很榮幸邀請到陳琴富副總主筆為我們暢談禪學與人生,期望同學在踏進社會前,就能領略如何在亂世中處變不驚的智慧。」東華通識教育中心陳復主任介紹嘉賓表示:「陳副總主筆禪修30年,同時兼顧在媒體關懷國政,要在動與靜間取得平衡,亟需身心修養和內外整合的工夫。當前環境不啻於亂世,值此疫情時代,站在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我們更需要對全球大局保持遠見與視野,才能在動蕩的環境中懂得如何安頓生命。希望今天的講座能啟發大家疏理出自己對未來的長遠思考。」

左起: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劉明洲主任、嘉賓講者陳琴富先生、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復主任,合照留影
左起: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劉明洲主任、嘉賓講者陳琴富先生、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復主任,合照留影

「很多人以為禪學是中年人的學問!」陳琴富副總主筆在開場時提醒,別以為禪學門檻很高;其實你愈早接觸它,對你的人生裨益愈大。他回顧自己過去在新聞界,歷經蔣經國、李登輝政權更迭所帶來的時代變遷,更深刻領略到處變不驚的重要。他表示,禪學其實是安頓身心的法門,讓你面對動蕩依然如如不動、不徐不疾;甚至一個人在火面前,看起來像水一樣清明。

陳琴富老師提到現代人人心惶惶,思緒也時刻奔騰不休。讓心定下來的第一步,是練習打坐、觀注自身呼吸。人唯有靜下來,才能明察自身的需求。而禪學的關鍵是「覺知」 - 使自己活在當下、深刻觀照每一個剎那。他又以一行禪師提倡的四念處為例:人吃飯就要專注地品嚐食物的味道、走路就要感受腳板跟地面接觸的感覺、睡覺更要安心休息,這樣心才不會跑掉,或產生多餘的雜念。

覺知以外,陳琴富副總主筆也提醒各位要在行為上有所「轉化」,檢視自己的飲食與消費方式,減少消費那些毒害、麻痺我們的東西,拿回自己的力量。其實禪的修行就落在生活當中,絕非流於形式。禪是讓你洞察人生真相的智慧,活得更灑脫、心胸更開闊。

講座尾聲,有同學請老師解釋「無住」的概念。陳琴富副總主筆回應,人的念頭往往是生生不息、念念不住,甚至是生生世世的。因此人只要擁有「覺性」,就能念念分明、不盲目隨著心猿意馬的念頭團團轉。最後,他引用十六世大寶法王的法語勉勵學子們:「你唯一的責任,就是讓每個人都知道他本來就具有良善的佛性。」人心本質光明無垢,大家都仍在道路上修行,學佛的目的不是要飛牆走壁,只是為了在地球上安然走路、開心過日子。


〈English Version〉

陳琴富先生分享禪學的關鍵是「覺知」
陳琴富先生分享禪學的關鍵是「覺知」
陳琴富先生學佛近三十年,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
陳琴富先生學佛近三十年,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