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共教會舉辦學術研討會:激辯「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12-15
SDG指標: SDGs11,SDGs04
馬遠榮副校長相贈由陳復主委親寫的「自性」書法給夏允中教授
馬遠榮副校長相贈由陳復主委親寫的「自性」書法給夏允中教授

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費支持的「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於12月10日早上在東華校舍東湖樂閣正式展開,並進行開幕典禮。本次研討會由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辦、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協辦,是為接續「從儒家倫理探討華人教育觀、華人的學習動機與信念學術研習營」的延伸辯論,吸引近四十餘位校內外學者參與,共同就中華本土社會科學進行深度對話。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海報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海報

國立東華大學馬遠榮副校長親臨開幕典禮致詞表示:「無論各行各業,身心平衡之於人的生存狀態俱無比重要。今天很高興能在美麗的東湖樂閣,見證是次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辦,疏爬修養倫理學如何有助於人的身心靈平衡。」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亦致詞表示:「面對重大疫情,往往就是人類文明轉變的時機。處於新冠疫情下,我們正醞釀文明轉化!本會將持續對抗學術界普遍的自我殖民現象,期待能掀起有力的本土社會科學革命。」馬副校長接續頒發由陳復主委揮毫的「自性」書法,贈予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秘書長夏允中教授;而越建東教授則代表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特別回贈學會紀念品給馬副校長。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包含七場專題演講。上午首場講座由臺灣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黃光國先生領航,「論中華本土社會科學中『自我』、『自性』之修養倫理學」,比較榮格和玄奘對「自我」與「自性」的釋義、剖析「自性」之於人類文明的意義。針對黃光國教授提出的「文化心理學」,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委特別回應表示,臺灣處於中西匯合的夾縫,必然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經驗與發展歷程,值得深入研究;文化始終無法徹底毀滅,除非語言最終被滅絕。

越建東先生相贈陳復主委親寫的「求如」書法,給東華通識中心葛世萱兼任助理教授以及東華中國語文學系吳冠宏教授
越建東先生相贈陳復主委親寫的「求如」書法,給東華通識中心葛世萱兼任助理教授以及東華中國語文學系吳冠宏教授

第二場由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暨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以「『通天接地』與『內外通貫』:儒教修養的理論與實踐」為題開講,提出「覺性」的修養論,如何「才念即覺、才覺即化」。第三場有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暨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越建東先生分享「大學生命教育的佛教修養觀點與體驗」,提倡以身心修養觀(第二度詮釋)啟迪學生、培育他們建立更深厚的涵養與生命智慧,而非只訓練學生們的應對「技能」。接續加場由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余伯泉主任以及企管系鄒雨閎博士生,分享「『誠實在』身心平衡企業諮商模式:K煉油廠個案研究」。

中午休息以後,由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陳惠如副教授帶來第四場演講,談「我在英語教學場中所面臨的修養課題」,探討他如何將心智習性(Habits of Mind)融入大學的專業英語課堂。接續有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琡雅教授,就「傳統書藝教育之當代融合與創新」開講。數位化時代,書法教育日漸式微,書道文化何去何從?黃教授引例林懷民和董陽孜等數位跨界的成功個案,提出活化書藝文化的可能性。第六場則有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教授,講談「融合在地美學與文化倫理之綠活藝術教育」,以她在澳門推廣社區藝術教育的經驗為例,展現全球化與在地化結合的發展潛能,並指出綠活藝術教育是一種結合人文、藝術、環境和生命的教育,當中融合了在地美學與文化倫理。

東華藝術與設計學系廖慶華教授頒發感謝狀給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琡雅教授
東華藝術與設計學系廖慶華教授頒發感謝狀給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琡雅教授

最後一場研討會,有中原大學心理系趙安安博士分享「厭世代的職場預備:察覺與整合的療育」。聚焦1990年中期後出生的「Z世代」(又稱「厭世代」),他認為匱乏感和不安全感是Z代青年的特性,但同時他們有較高的彈性。如何讓青年平衡內在需求與社會期待以便在職場順利發展,將是大學教師需要關注的議題。最後,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委替當天豐富的研討會發表結語:「我們現在置身的東湖樂閣意義別具,實為當年牟宗燦創校校長的辦公室,這裡可謂是東華的古蹟,更是教育的發祥地,在這裡舉辦研討會,其內涵的深意可謂極其深遠。在此衷心感謝眾學者們遠道而來,貢獻嚴謹的學術研究,就觀點論觀點,共同為本土社會科學的未來發展,帶來許多發人深省的新啟示。」


《English Version》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全體學者及與會者拍照留念
「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全體學者及與會者拍照留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