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楊佳璋設計師暢談「我的設計人生」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12-27
SDG指標: SDGs11,SDGs04,SDGs09
從左至右:王昱心老師、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琡雅老師、楊佳璋設計師與張伯浩老師合影留念。
從左至右:王昱心老師、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琡雅老師、楊佳璋設計師與張伯浩老師合影留念。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課程於12月20日邀請樺致形象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楊佳璋設計師以「我的設計人生」為題與大家分享。楊設計師曾為多家企業包括捷安特、奇美電子、三商美邦人壽、臺中國際機場與中山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量身打造專屬設計服務。設計能力獲得國內外設計界高度肯定,獲得多項設計獎項,還連續三年受邀擔任「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評審委員。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歡迎楊佳璋設計師來和同學們談「我的設計人生」海報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歡迎楊佳璋設計師來和同學們談「我的設計人生」海報

東華大學王昱心教授介紹講座:「今天很難得邀請到楊佳璋設計師,以往通識典範課程講座很少邀請設計師。但講座重點不在於談專業,而是希望透過楊設計師30年從事設計的經驗,學習如何應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來面對與解決問題,將不同事物連結,尤其目前時代特別重視跨領域整合。」

首先,楊設計師分享所從事的工作是「跨領域整合行銷設計工作」,打破所認知的設計工作概念,認為設計只局限於某個領域或產品。楊設計師表示:「其實,設計非常強調跨領域整合,就像每天面對各種繁雜資訊,現在單一領域或技能已不足以面對及解決問題。設計工作亦然,需要跨域整合,除具備設計能力,還要懂得行銷及建立品牌、架構出品牌精神。近30年從事的工作就是整合。」

楊設計師透過「設計經驗三部曲」闡釋所秉持的核心理念,希望同學獲得啟發:「設計工作重點,不在設計多美好產品,而是應用設計解決問題,以不同手法創造新的可能、促成變化與改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基於此設計理念,楊設計師揭開經驗三部曲中的第一曲:老店轉型。他長期投入老店改造工作,認為不存在「吸氧行業」,積極思索「如何利用現代設計效果讓具歷史與文化厚度的老店轉型,找到新生機,讓傳統精神與價值被傳承。」他參與臺北市老店轉型工作,包括有50年歷史「老濟安」青草行,經轉型保留原店名,但添加輕人喜歡清雅、活潑等元素,店面佈置像「青草體驗館」,從「沒客人」狀態成為吸引媒體與顧客來訪。楊設計師還將「老店轉型方程式」應用到其他老店轉型案,讓創始於清道光25年的「福大同」茶行及經營30年的「澎玉191」南北雜貨店成功轉型,完全「改頭換面」。楊設計師表示:「建立品牌識別要問三個問題:如何從店鋪思維提升至品牌模式?如何從銷售產品改變成生活提案?如何從物質消費轉換為心靈消費?再將三個答案連結,規劃店裝設計與軟裝陣列。」

第二部曲則是楊設計師藉由兩個案例分享「如何應用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第一個為參與2019年第30屆臺灣燈會規劃,展場於偏遠的屏東縣東港鎮,為避免人潮全部晚上抵達造成擁擠,如何設計讓白天及晚上皆很漂亮、遊客皆可拍照打卡,人潮自動分流問題即解決。另參與2020年高雄燈會藝術節規劃,楊設計和團隊在策展中,設計15座燈箱,呈現關於高雄歷史與文化的15則故事,希望能創造出有文化深度、有歷史內涵、有故事的藝術展覽。

第三部曲是楊設計師參與一系列城市美化工程,展現在地特色,增進在地人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情感記憶。2020年參與「臺北蓋水」城市美化工程,楊設計表示,從不起眼的人孔蓋著手,讓「配角」成為「主角」,從人孔蓋角度看世界?於是,8件特色人孔蓋問世,受政府與居民高度支持,彰顯臺北市不同區域的文化與故事。2021年參與臺北市堤防美化工程,以「新畫堤」為主軸,用壁畫改造堤防外觀,並將在地文化元素加入,同時保存地區的記憶與特色。

最後,楊設計師表達對年輕人的期許:「希望在座同學未來都可以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工作者,一起同心共創,讓生活更加美好。」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琡雅老師頒發感謝狀給楊佳璋設計師,讓講座圓滿結束。


《English Version》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琡雅老師頒發感謝狀給楊佳璋設計師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琡雅老師頒發感謝狀給楊佳璋設計師
楊佳璋設計師強調設計工作的重點在於能應用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
楊佳璋設計師強調設計工作的重點在於能應用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