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鄭同僚教授談「臺灣實驗教育的實踐與啟示」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5-09
SDG指標: SDGs04,SDGs10,SDGs11
實驗教育相關法制發展
實驗教育相關法制發展

「110-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於5月2日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鄭同僚教授談「臺灣實驗教育的發展、問題與意義」。鄭教授長年關心偏鄉教育與教育改革,並積極參與臺灣實驗教育的開創與發展,例如:2012年鄭教授創辦臺北同心華德福及2016年創辦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尤其2015年起因擔心小校被廢,偏鄉孩子受教權受害,並擔任政大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推動混齡教育,協助小校轉型。2016年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更名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仍擔任計畫主持人,除帶領中心團隊繼續推動小校轉型,也協助全國各地實驗教育推動,是國內少數橫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鄭同僚教授談「臺灣實驗教育的實踐與啟示」海報
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鄭同僚教授談「臺灣實驗教育的實踐與啟示」海報

東華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劉明洲教授致詞開場表示:「我個人很佩服鄭同僚教授,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彬彬儒雅的學者,但絕對不只待在象牙塔裡埋頭做研究,而更勇於去付諸實踐,帶著滿腔的行動力深入實驗教育領域,至今應該已有二、三十年,對臺灣實驗教育作出極其重要貢獻。這幾年來臺灣實驗教育正蓬勃迅速的發展,最近例子是東華今年創辦縱谷跨域書院,是一種大學實驗教育型態。面對這種必然的趨勢,想必同學們應該對實驗教育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因此邀請鄭教授來分享參與實驗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觀察、思考與建議。」

鄭教授在演講中從「開啟人類發展的可能性」這一角度切入對「臺灣實驗教育的實踐與啟示」做概略檢視。鄭教授提出全民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一百多年從未改變的學校」,他表示:「我們現在的學校跟一百多年前的學校似乎沒有太多改變,都是學生到校就按照一堆僵硬的規定或老師單向規訓去做,不可反抗,否則會被懲罰,導致學生一到學校就會覺得很可怕,其後果則是學生的學習動機非常低落,很多情況根本沒有動機學習。傳統教育正被兩種思維模式綑綁:一貫化生產線、容器小孩;我們不相信小孩有自己的潛能、有一片天空可以自由發展,希望他們按照社會公認的規矩行事,卻不知不覺扼殺我們的孩子。」

然而,「世界已經變了」,數位時代正來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並正一步一步取代從事程序化性質工作的勞工,職場因此正經過天翻地覆的轉變,對於人才需具備的能力亦有很大反轉,將重點轉移至跨領域、溝通合作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自我覺察與管理等軟性能力,而現在大部分傳統學校的教育方式其實很難培養出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因此,鄭教授強調教育很需要一次「典範轉移」,將教育的主體角色還給學生,而這個過程要建立在「相信人有潛能」且教育應該提供「人類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瑪麗亞蒙特梭利:「我們必須先相信,所有的人類,都是自己發展的。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做更好的事了。」
瑪麗亞蒙特梭利:「我們必須先相信,所有的人類,都是自己發展的。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做更好的事了。」

鄭教授表示:「實驗教育不等於完美無瑕的教育,但它的吸引力在於提供給教育很不一樣的可能性,讓我們發現原來可以用更開放、更人本、尊重個體性與潛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實驗教育三法通過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另方面是在鼓勵教育實驗與創新、鼓勵私人參與辦理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鄭教授更舉出他在國內外不同實驗教育機構工作或探察的經驗,例如:美國蒙特梭利學校、華德福學校、種籽親子實驗小學、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等,其共同點是教育的目的在鼓勵且創造機會讓學習者自我發展、培養與發揮潛能,讓學習變成一種樂趣,甚至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有別於一般傳統教育只在訓練考試反應力。

鄭教授認為雖然實驗教育在現在與未來要面對重重挑戰,諸如:如何確保辦學品質、如何銜接學習階段、辦學是因為學校存廢問題而非來自創新的教育理念、自學團體很難找到合適的空間等挑戰,但問題的解方可能不在於資源,而在「觀念能否改變」。鄭教授表示:「觀念先改,力量才會出來。只有推開你自己所習慣的思維模式與生活環境,才有機會發現與以往不一樣的可能性,教育亦是如此」。最後,鄭教授送同學兩句出自蒙特梭利的話,希望帶來一些啟發:「『再小的孩子,都想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必須先相信,所有的人類,都是自己發展的。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做更好的事了。』」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