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藝術改變治療-凝聚:觀照疫情生活與反思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6-21
SDG指標: SDGs03,SDGs04,SDGs10,SDGs11
「藝術改變治療-凝聚:觀照疫情生活與反思」活動大合照
「藝術改變治療-凝聚:觀照疫情生活與反思」活動大合照

面對疫情及隨時需要戴口罩的日常,我們的心情該如何調適?此時若有相機在手,作為一個新的觀察窗口,你會想拍下甚麼?

社會參與中心主任顧瑜君老師發表感言
社會參與中心主任顧瑜君老師發表感言

國立東華大學執行教育部深耕計畫「藝術改變治療」課程,由藝術與設計學系韓毓琦教授與王聖凱講師將藝術設計在地療癒相結合,帶領藝術與設計學系、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臺灣文化學系及特殊教育學系等同學共同參與。於6月8日在藝術學院辦理「凝聚:觀照疫情生活與反思」特展發表學習成果,將攝影捕捉生活中常見的意念,運用構圖、運鏡來學習觀看的能力,進而進行生命探索,理解我們是如何面對世界與自己。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一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一
學生分享作品
學生分享作品
學生分享作品「遲早煙消雲散」之二
學生分享作品「遲早煙消雲散」之二

從開始的疫情告急,口罩隨著生活的改變,逐漸成為出門不可或缺的必備品。面對生活如此巨大的改變,每個人該如何從中找到自己的復原因子,療癒自身,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同學們在老師的支持與鼓勵之下,侃侃而談自己在後疫情時代的創作經歷。在這些作品中,不僅能看見同學們將藝術攝影與人的情緒相結合,試圖在觀感上達致一種貼近、療癒的效果。比如拍攝煙霧散盡在虛無之中,呈現渺小微物的觀察,同學分享說這正是她對這場疫情的寫照;或如在夜色中行走,記錄下半夜無人的光點,以及踽踽獨行的自己。

這些作品中不乏攬鏡自照,或於自家陽台拍攝者,甚至在相片旁附註「只剩這裡可以大口大口呼吸了!」同學們透過自我的觀照及覺察,或許也是提供人們另外一種可以喘息,調適心靈的方式。

不少同學們還提到了相中人的臉部表情,特別是眼睛作為靈魂之窗,常不意照見當下真實的情緒與困境。諸如男友因疫情關係被迫中斷出國比賽,眼神中的遺憾;或是好友確診,因故無法參加女孩的生日Party,她脫下口罩後露出了既羞澀又無奈的表情,在在是同學們細膩的觀察。

透過拍攝親友,與受訪者邊照邊聊,除了抒發對疫情的感受、接應情緒外,也在不經意間使對話雙方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如此一來,攝影採訪就不單單只是紀錄行為,更是療癒彼此的過程。

原訂這學期的課程是進入復興部落展開長者生命故事的訴說,但受到疫情打擾,學生們回到關注自身及周遭的親人或朋友,運用攝影捕捉想對後疫情時代想呈現的意念,以「凝聚:觀照疫情生活與反思」佈展來重新看見與療癒自己,從中找到自己的復原力。一如世界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John Berger所說「觀看的感知和想像,始終是理解這世界的首要方式。」


《English Version》

藝術與設計學系韓毓琦老師發表感言
藝術與設計學系韓毓琦老師發表感言
藝術與設計學系王聖凱老師分享作品中的生命力
藝術與設計學系王聖凱老師分享作品中的生命力
社會參與中心黃筱瑩助理發表感言
社會參與中心黃筱瑩助理發表感言
學生分享拍攝小女孩五味雜陳的表情
學生分享拍攝小女孩五味雜陳的表情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二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二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三
學生分享人物攝影訪談之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