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陳琴富先生談如何開啟智慧之門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6-21
SDG指標: SDGs03,SDGs04,SDGs11
陳琴富先生建議同學可從佛學的觀念與修行工夫來鍛煉身心、涵養智慧。
陳琴富先生建議同學可從佛學的觀念與修行工夫來鍛煉身心、涵養智慧。

「110-2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6月13日邀請中國時報副總主筆陳琴富先生談如何在現代大時空背景裡開啟智慧之門。陳琴富先生於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拿到文學碩士學位,回到臺灣投入新聞工作,至今已30餘年,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曾任人間福報主筆。陳先生雖從事新聞工作,但對中華儒釋道思想皆有深入探索與琢磨,尤其他學佛近30年,曾跟隨一行禪師學習四念處,從隆波通學習動中禪,與帕奧禪師請法習禪定,並請益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禪宗法要,對禪宗尤有因緣,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

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陳琴富先生談如何開啟智慧之門海報。
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陳琴富先生談如何開啟智慧之門海報。

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委致詞開場:「陳琴富副總主筆在我印象中很像一個古代士人,他會彈古琴,又能寫出一手好書法,這幾十年來還對佛學有很深入的研究;除了關心中華文化思想,他也很關注國內外政治政與社會整體方向,令人深感敬佩。今天邀請陳琴富先生來談談『外王』背後的『內聖』層面,即一個人的實踐背後的心性修養,人如何在紛亂的局勢中保持無罣礙的心、如如不動,相信需要很多智慧。」陳琴富先生感謝陳主委的介紹並表示:「我今天為什麼不談新聞工作?工作與修養看似兩回事,其實兩者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工作當然重要,但在世事紛紜的今天,如何獲得身心平衡、找到安身立命之道,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生命課題,而這些,很可惜,大學都沒有教。」

接著,陳琴富先生表示他認為進入大學,每一個大學生的任務是要「博學」,而不是被單一的學科限制住,因為中國傳統的學問其實只有一種,即「通古今之變」,現代社會受到西方學術專業化的影響,太注重「精專」而不知不覺被局限於一個特定的領域中,有人只專心於學術而不顧身心修養,也不關心自己所在的領域之外,這種人活在跨領域時代就會立刻變成一張「白紙」。除了博學,人還要認清自己的「定位」,陳先生表示:「人們通常只有遇到挫折、生命的難關時,才開始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是什麼,這當然很好,但年輕人不妨平時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生命定位,回答幾個根本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會往那裡去?宇宙如何生成、如何運作、又會如何終止?」

陳琴富先生表示,人通常會太著重物質層面的追求而忽略身心靈的平衡與安頓。
陳琴富先生表示,人通常會太著重物質層面的追求而忽略身心靈的平衡與安頓。

東西文明的各種學問,其實都探尋定位的偉大旅程,例如西方的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等,而東方文明中的中華文化思想早已在這個最核心的議題上有很多討論,例如儒釋道的心性之學,陳先生鼓勵同學們能多多回歸自己的文化根源,多探索、琢磨,一定終身受益。接著舉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的「大爆炸說」與佛學中的「緣起性空」為例,說明不同的學問在以不同的角度探尋宇宙如何生成,以及人類與宇宙間的關係。佛學的觀點認為「空」生萬法,有空性而有緣起,人可經過禪定的修練體會到究竟空,空是意識的本質、心性的本質;物理學家可能不能接受此觀點,但量子力學的許多實驗研究皆慢慢提出人的心性可大量影響物質世界的證據,傳統的以物質為本的物理學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心性如此重要,但要如何開啟心性的智慧之門?陳先生接著分享他多年來修學佛法的經驗,建議同學們可從佛學的觀念與修行工夫來鍛鍊身心、涵養智慧。陳先生表示,佛學中很重要的修行工夫是「禪定」,佛經有說:「不假禪那,無有智慧」,而禪宗要我們學習的是「三昧定」與「般若行」,即保持一切時中,帶著清明的心與智慧過日常生活。另外,人也要修練「平常心」,就是沒有分別心,如果刻意去追求,就有所偏差。講座尾聲,有同學詢問何時才能確認我自己的定位是什麼?陳先生回答:「我們今天思考未來的路要走哪一條是最有意義,不見得今天會找到答案,但願意去思考,就已經開啟生命定位的探尋之旅,慢慢探索,5年10年後一定可以找到屬於你的定位。」陳復主委、張伯浩教授感謝陳先生的精彩演講,講座至此圓滿告一段落,也為110-2學期「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劃下美好的句點。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