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明繪集珍-故宮必看的十幅畫作」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3-14
SDG指標: SDGs04,SDGs11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並與許郭瑝教授合影
張伯浩教授頒發感謝狀並與許郭瑝教授合影

國立東華大學「112-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3月4日舉辦本學期第一場講座:「明繪集珍-故宮必看的十幅畫作」,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前書畫處研究員許郭璜老師蒞臨主講,許郭璜老師過去也曾來到東華進行三場講座,每一次主題皆不同,這次以書畫角度切入,與在場師生分享故宮必看的十幅畫作。

許郭璜老師開場便提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展品,無論是從質還是量來看都相當優秀,國外研究者也十分肯定臺北故宮院內展品水準。這次許郭璜老師所選十幅畫作,在繪畫史上都十分重要,若要研究畫作,必須要先有一個標準,而無論是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將認定標準指向北宋畫家范寬所繪的《谿山行旅》。而北宋畫家郭熙的《早春圖》與北宋李唐的《萬壑松風》也為故宮院內的名作,許郭璜老師表示,這幾幅「大」作,於國外的博物館內幾乎找不到,若是先認識故宮院內收藏的佳作,再去認識國外博物館的展品是正確方向,因故宮院內作品絕對當之無愧。

在介紹《唐人工樂圖》時,許郭璜老師提到中國傳統繪畫對於透視的觀點,時常會以平行透視法進行,畫面中的桌子為達到透視的效果而有視覺落差,其次可觀察桌邊排佈的嬪妃們,手裡拿著不同樂器,但可見一些嬪妃因吹奏而皺起八字眉,表示正在用力,可見繪師對人物寫實描繪的能力。

在北宋畫家崔白的《雙喜圖》以及《宋人梅竹聚禽圖軸》中,也都可見畫家如何捕捉動物瞬間的姿態,植物的形貌也因運用筆法的不同及顏色濃淡的差異而更顯鮮活,花鳥畫在五代到唐朝期間達到最高峰。而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卷》則顯示出畫家自行思考的能力,唐朝的畫家講求繪畫的高度寫實,到了元朝時期則衰落,畫家不再要求對繪畫主體絕對的詳實。但若以畫家自由的心態來說,許郭璜老師表示這其實是一種進步,是隨興而非草率,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家運用水墨分色,顯示出留白的純淨。同時元朝以後的畫家也都善寫書法,許多畫家以書入畫,如明朝倪瓚的《容膝齋》,其折帶皴的繪畫技法,與其寫書法的筆法很類似,起筆尖而收筆鈍,許是受到趙孟頫的影響。

許郭璜老師也介紹許多中國傳統繪畫的知識,諸如植物性顏料與礦物性顏料的區別,原來礦物性顏料的原料為研磨後的顆粒,必須要用膠進行調和才有附著力,而隨著時間過去,膠會慢慢失去黏著力,從而導致色彩有些許脫落,但仍能從現存的繪作中推演過去的鮮豔。中國山水畫慣用皴法,即是在畫山水樹石當中表現紋理的技法,而在五代畫家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當中卻並未見到此表現手法,因此可以推測這個時期的皴法技巧並不純熟,抑或是畫家並不熟悉皴法。

在北宋與南宋時期,當時的繪畫風格偏向寫實,畫家對描繪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當時的畫家多為職業畫家,但北宋與南宋在繪畫內容上的著重與呈現卻有相當的差異。北宋畫家喜歡將畫面佈滿,如李唐的《萬壑松風》,以及明朝沈周的《廬山高》,後者為祝賀其師陳寬之作品,具有北宋時期的美感,甚將祝壽文寫於作品的右上角,繪畫內容滿布整張畫卷。而相較於北宋的密實,南宋的畫家則更喜歡空靈的畫法。

許郭瑝老師與學生分享故宮珍藏
許郭瑝老師與學生分享故宮珍藏

許郭璜老師也對比中西方的畫技,西方慣用油彩,而中國則是使用毛筆進行勾勒,面對光影間的效果,西方較講求科學式的繪畫技巧,而中國傳統畫作則講究明暗深淺互相搭配所導致的視覺效果,由畫家主導畫面的排布,如唐寅的《山路松聲》即因水墨的對比,從而展示出特殊的光影感。

許郭璜老師從繪畫的朝代背景,連結到書畫的技巧,帶領師生領略這幾幅畫作的奧妙之處,也現場回答了對於書畫修復的提問。故宮博物院的修復有三大層面,分別為書畫、線裝書,以及器物,許老師當時所在的書畫修復處,只有三位修復師,但修復師要做的工作繁多。假設現在要處理一幅宋朝的畫作,這幅作品可能元朝修復過,明朝清朝也修復過,無法確認前朝修復狀況如何,收到作品後要先全色,恢復作品的材質與顏色,不同時代修復時所用的材質與顏料顏色都有不同,因此修復起來是非常複雜的,可能修復一幅作品要費時一年以上,但每三個月就要換一次展覽,因此修復書畫是一門大學問。

在場有同學表示其朋友對修復畫作很有興趣,要如何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內?許郭璜老師則回答,他還在故宮院內時,南藝大有課程在教授古物的維護與修復,當時也有許多人員由南藝大培養,只是若想要進入這行業,除了需學習修復技巧之外,也要有相當的繪畫能力,重要的是修復人員是否能有足夠的膽量為前朝的畫家補筆?許郭璜老師再次強調,修復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