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辦理線上專題講座:「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6-04
SDG指標: SDGs11,SDGs04,SDGs08
「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授課與會學員
「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授課與會學員

國立東華大學於5月2日舉辦線上專題講座「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榮幸邀請到太陽生鮮農產供應鏈沈泰霖總監主講,與在場師生分享了許多投入生鮮冷鏈的緣起與經驗,以及未來供應鏈整合的好處。

「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演講海報
「生鮮冷鏈供應鏈整合新商機」演講海報

沈總監為土木營建出身,早期工作以營造貨建築開發為主,當時碰上智慧建築的議題,發現生活與數位發展會越來越貼近,便開始思考是否能有整合生活提供的服務出現,一旦擁有了這樣的服務,那生活的方便性與經濟性會立刻提高許多。但執行這樣的生活服務,不僅需要有供應鏈的出現與後勤配備,還需要進行配送,絕不是小型單位達成的。尤其在疫情過後,冷鏈產業不僅被看好且獲得政府支持,生鮮作為與人民最直接皆處的產品,只要能將這部分處理得當,是可以提升作為零售業的戰略武器,生鮮產品的冷鏈處理最為困難,但帶來的商機與機會卻也非常高。

沈總監表示此次講座有三個重點,第一即是分享了新時代蔬果冷鏈供應服務與未來發展。冷鏈的存在,是希望可以將蔬果從農場到餐桌,透過冷鏈維持最佳新鮮狀態和品質。太陽生鮮主要服務的通路就是大型的賣場,但想要實現從農場到餐桌十分不易,這涉及到如何從產地採收並進行包裝的問題。傳統流通過程需要農民在清晨就進行採收,放到菜車後再送到不同地區進行批發,而因為一切過程都在常溫狀態下執行,所以葉菜類會有凋萎的情形發生,但連鎖的銷售通路希望可以確保蔬果品質與收穫的固定,因此逐漸發展出冷鏈供應鏈的模式。透過一定的整合商與一定的消費模式,保持商品的品質,並通過前處理的方式達成蔬果有效的保存,將複雜的過程可以在供應鏈過程中完成,即是供應鏈整合服務。

第二重點則是要與生產端溝通並協調生產計劃,讓生產者能夠安心生產。冷鏈的複雜度很高,因為不同蔬菜需要的預冷服務與溫度都並不相同,若是蔬果的供應鏈完整,就能使農民自主並互相配合,沈總監表示互相配合也能表現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過去的供應鏈是以生產者為導向,如今則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必須反向去思考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是什麼,將供應鏈整合,使得前一天收到的菜在隔天早上六點就能配送,透過數位化與資訊化的方式達成更高效的運作。沈總監並以石虎山蕉為例,企業協調了該地種植的情況,並發展出獨特的銷售模式,是具有社會企業實踐價值的企劃。

第三重點則為生鮮產品零售發展趨勢與食材供應鏈平台,生鮮產品是零售競爭的戰略武器,近幾年零售通路的銷售份額多達幾百億,因此生鮮零售會影響很大的經濟,但因效期短需求多,且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大,供應鏈的分銷也複雜,目前不斷在改變銷售的模式,但也必須去思考下一個流行的模式是什麼?因應時代的發展,蔬果販賣的形式已與過往相差甚大,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這樣的供應鏈將邁向新的零售模式。而現今永續食材供應鏈已成為必須重視的議題,目前趨勢是包材或者容器都要選擇環保材質,塑膠袋也要選擇可分解的塑膠,再來是讓農民生產的碳排放可以降低,受到ESG的青睞,銷售價值也可以更高。

針對在場聽眾對於缺工的疑問,沈總監也解釋,目前臺灣普遍產業都有缺工的情況,所以在資訊化上投入了非常大的資源,但是資訊系統與供應鏈精簡都非常複雜,所以大部分的產業還是維持傳統的銷售模式,依舊需要人力資源。而對於蔬果浪費的比利,沈總監表示目前全球的食材耗損率大約是30%,因為整體流通的過程很多,而臺灣最大的耗損情形還是在農地與包裝廠,其中也包括食材規格、季節的影響,到供應鏈後面階段的耗損量已經降低許多,但前期的耗損率仍舊有20%~30%左右。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