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我們與惡的距離-校園衝突事件的樣態
國立東華大學本學期第十四場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邀請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講師兼任軍訓及生活輔導組組長顏家棟老師為同學們演講,演講題目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校園衝突事件的樣態」。
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劉明洲教授致詞表示:「這學期最後一場大師講座,有幸邀請到臺灣藝術大學的顏家棟老師來為各位同學分享,顏家棟老師是上校,過去的經歷也非常精彩,我們一起以掌聲歡迎顏老師!」
一開始,顏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內心最深處、最不想被揭露的事情?你有沒有內心最脆弱的地方?」顏家棟老師從一些霸凌案件、故事為切入點開始帶同學開始討論,關於「霸凌」的各種面向
什麼是人權,又誰來定義人權?在面對每個霸凌案件時,都需要深入剖析每個案件背後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各自的人生故事與創傷經驗,因為這些經歷都有可能構成霸凌的成因或一部分,因此在理解案件中各個關係人的創傷經驗或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顏家棟老師很認同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所說「品德教育須靠思辨建立」,在他兒子小四的時候,曾為了要處罰兒子偷錢買驚喜包,而用容易在兒子心中留下陰影的方式去處理這件事。「我們家的規矩是不能養兩種人,不能吸毒也不能賭,還有就是不能說謊。」正是因此,他更不能容許小四兒子撒謊拿錢,於是顏老師請當時小四的兒子收拾好衣服,請他搬離開家裡,為自己所偷的錢、說的謊負責。「但現在我回頭看,學了非常多品德教育的概念,慢慢發現這個方法其實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顏家棟老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同學一起看各種霸凌案件,從這些案件中去思考,哪些因素可能會構成霸凌?在校園內,不只是同學之間霸凌,也有可能是老師對同學霸凌,這些過程可能因為雙方的情緒、行為,甚至是玩笑,就有機會構成霸凌的成立。
「關於這些霸凌的記憶與傷害,其實會伴隨我們很久的時間,或許童年時所遭受的霸凌和陰影,到了三十歲仍然還惦記著。」一件事情的存在會有很多面向可以去看,當一件霸凌事件成立時,我們需要觀察、暸解的面相實在太多,很多加害者其實也是受害者,而有些受害者或許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害者,我們不應該以武斷的態度妄下定論,而是需要真實去暸解每一個事件中的人的故事與背景。
「我會期許坐在這裡的每一位學弟妹,都能學習承受,學習成為鑽石,不要讓情緒的枷鎖困住你,成為鑽石和成為渣渣僅一線之隔,不要讓這些碳變為渣渣,也不要被這些惡意和不經意擊倒。」最後顏老師更鼓勵同學,要有意識並且學習承受,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成為發光影響他人的存在。
最後,劉明洲教授為本場演講作結表示:「非常謝謝顏上校精彩的分享,讓我們體會瞭解每個霸凌,不管是否真的構成霸凌案件,抑或有成為霸凌的可能性,這些事件或衝突背後,其實有很多很細的脈絡和原因,有很多很沈重的情緒,有時用一點同理心去暸解,會有一些答案,也不會弄得這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