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草圖學社」駐村安通社區 以專業實踐打造跨世代文化對話,與部落共創地方文化資產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草圖學社」團隊,今夏受農村水土保持署「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計畫支持,駐點花蓮玉里鎮的安通社區。這個位於東部山林之間的溫泉小村,以其閩、客、原融合的文化底蘊,成為學生實踐所學、投入地方創生的理想場域。
學生們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與展覽策劃,將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化為社區可運用的文化成果,展現了「學以致用」的教育精神。歷時近一個月的駐村行動中,草圖學社成員陪伴耆老、踏查越嶺古道、蒐集野菜與植物知識,最終完成《安通野菜手冊》、植物滴膠標本、互動式故事地圖,以及以在地植物調配的花茶等實體成果。
這些作品於安通文史展覽館展出,吸引近百位居民與返鄉青年前來參觀。從現場影片可見,部落長者親手翻閱手冊,與學生深度互動,也有社區居民主動提供野菜知識與生活經驗,現場氣氛溫馨而熱絡。
在地回響溫暖人心 部落觀點成為共同創作核心
來自安通部落的張阿嬤說:「這些年輕人不像只是來做功課的,他們會問我們怎麼煮菜,也陪我們聊天、看天氣,我感覺他們真的有心了解我們的生活。」

另一位青年族人也表示:「部落文化常常只存在老一輩的記憶裡,看到有人願意記錄下來,還做成展覽讓大家看見,我覺得很重要,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合作。」
這些來自社區的回饋,不僅顯示學生努力被社區接納,也反映出地方對文化傳承的需求與期盼。草圖學社也在此次駐村中設計出「越嶺古道+野菜廚房」一日體驗路線,結合導覽與實作,讓知識不只停留在文字與展示,更能融入生活與行動。
此外,團隊成果也與「南通鐵馬驛站」接軌,未來將透過展售、導覽等方式持續發酵,讓文化能在日常中被看見與使用。
學界與地方攜手共創 知識真正落地生根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系主任洪耀明教授表示:「他們不僅踏查古道、陪伴長者,更以真誠的互動建立了跨世代的信任,把書本裡的知識轉化為能夠被部落理解、使用與傳承的形式。這樣的歷程,不只是完成一份計畫,更是一次生命與土地的對話。」
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李俊鴻教授則指出:「從野菜手冊到故事地圖,從展覽館到花茶試飲,這些成果都能讓知識真正回到生活中,這是學術教育與地方共創最具價值的地方。」
草圖學社總召李昶勳也分享:「我們學會用行動去理解部落文化,也看見自己專業知識能帶來的具體改變。最感動的是,當耆老在展場翻閱我們製作的手冊並點頭肯定時,我知道我們的努力真的被看見了。」
此次駐村不僅加深了東華大學師生與部落的信任連結,也為社區留下可持續使用的文化資產與實體工具。「草圖學社」的實踐成果,展現了青年世代在地方創生與文化保存上的新動能,讓「知識」真正回到土地,成為共同守護的寶藏。這背後也體現出東華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上的長期承諾。
在校長徐輝明的帶領下,學校以「永續共好」為核心校務發展理念,積極透過課程與實作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理解地方,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累積經驗,讓大學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社會改變的推手。
成果影片回顧:請點下列網址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