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玉山東洄族語工作坊於東華大學盛大舉行 推動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研究與永續發展

由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贊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及原住民族語言中心共同合辦的「2025 玉山東洄族語工作坊」於9月14日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盛大舉行,匯聚多位語言學界專家,聚焦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的研究與永續發展,盼藉由此次學術盛會,鼓勵更多青年學子及教育者投入族語推廣與研究,共同守護臺灣珍貴的語言與文化資產。
「玉山東洄」的命名,源自「玉山」學者計畫於臺灣「東」部、「洄瀾」(花蓮舊稱)舉辦族語工作坊的意涵,同時也象徵玉山學者黃正德教授返鄉「洄遊」的深厚情感,為本次工作坊賦予獨特的文化意義。

活動一開始,由司儀帶領與會者向腳下土地所屬傳統領域的南勢阿美族表達感謝,並在祈福舞團高歌泰雅古謠的引領下揭開序幕。東華大學徐輝明校長及石忠山副校長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亦親臨現場致詞,強調東華在推動原住民族語言研究與教育上的責任與使命。隨後,來自哈佛大學的玉山學者黃正德教授也向大家介紹自己及所有與會講者,為工作坊正式展開鋪陳熱烈氛圍。
本次工作坊講者陣容堅強,受邀講者共有八位,包括中央研究院張永利研究員、齊莉莎研究員、鄧芳青研究員、東華大學簡月真教授、湯愛玉教授、Sifo Lakaw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葉美利教授,以及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許韋晟執行長。分別從語言學理論、田野調查、教材教學及語言政策等面向,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
上午場由吳曉虹教授主持,四位講者帶來多元的研究專題:張永利研究員探討主從句結構重整的語法機制;齊莉莎研究員分享無意識及有意識的語言演變;簡月真教授比較臺灣日語與宜蘭克里奧爾語的異同;鄧芳青教授則檢視卑南語的文字化與書面語發展議題。
下午場由李佩容教授主持,講者主題聚焦於「由裡而外、由下而上」的語言復振實踐:Sifo Lakaw教授探討家庭語言政策在語言意識上所面臨的挑戰;湯愛玉教授分享以部落為本的族語復興與青年培力;葉美利教授團隊分享以地方為主的語言復振計畫;最後許韋晟執行長則從國家語言政策角度,分享族語研發成果及結合AI科技的新策略。在最後的綜合座談與討論中,由陳純音教授主持,鼓勵更多與會者踴躍發言,分享心得並提出建言,使整場活動在熱烈互動中畫下圓滿句點。
透過深入淺出的講座與對談,與會者得以從多重視角理解族語發展的挑戰與契機,並在交流中激盪新思維,為語言研究與實務應用開展更多可能。活動不僅提升了校內外師生對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的理解,也強化對族語復振與發展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