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助復學】化廢為藝! 東華大學攜手西富國小共創災後跨領域美感教育 以藝術療癒災後童心,讓SDGs美感教育在土地上萌芽

在0923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災後,花蓮光復鄉西富國小面臨學童心靈重建的挑戰。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徐秀菊教授於十月間親赴西富國小,推動以「SDGs把廢材變藝術」為主軸的跨域美感教育行動。這項計畫不僅將環境議題轉化為富有創意與情感的藝術課程,更透過藝術的療癒力量,陪伴孩子在創作中重新發現希望與感恩。
西富國小全校僅有31名學生,其中16位來自受災區家庭。部分家庭在洪水中受重創,有的家園一樓被淹沒,有的家人打破屋頂向上求生,甚至有孩童曾在洪水之中等待救援。歷經恐懼與焦慮後,孩子們在課程引導下,重新從廢棄物中發現價值,賦予廢材新的生命與意義,透過藝術創作覺察自身感受,並表達感謝:感恩災後伸出援手的「鏟子超人」與善心人士,感謝挖土機與重建團隊的努力,也感謝生命本身的堅韌與重生。
徐秀菊教授的教學行動共分為四個階段,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1項「永續城鄉」、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及第13項「氣候行動」:
第一階段(10月15日):與西富國小一至六年級導師團隊進行「SEL和SDGs議題融入STEAM跨領域美感教學」講學與輔導,建立社會情緒學習SEL和SDGs永續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二階段(10月20日、27日):成立教師教學社群,每週線上課程共備,協助不同年級教師運用廢棄材料,將環境教育、藝術創作、SDGs議題與在地文化深度融合。
第三階段(10月31日):徐教授帶領六位東華大學的學生(包含師資生)和西富國小師生共同開展「化廢為藝」實作課程,學生蒐集家中、校園與光復災後廢材,轉化為創意藝術作品,實踐「化廢為寶、化廢為藝、化廢為心」共創共好的永續精神。
第四階段(11月5日):舉辦成果發表與展覽,學生透過作品述說心聲,傳遞對自己、對光復與對花蓮的祝福。校方邀請主任、校長與環保藝術家擔任評審與講評,見證孩子的成長與轉化。
西富國小劉鳳英校長感謝徐秀菊教授的蒞臨協助和指導,並表示:「這次課程讓我們看見孩子的創造力與堅韌,透過藝術重拾笑容,也讓永續教育的種子在校園中發芽茁壯。」,徐秀菊教授也感謝校方的支持與師生的熱情共創,並分享:「藝術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療癒與連結的力量。當孩子將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賦予廢材新的生命,他們從中看見重生的美與希望,也在創作中實踐永續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