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近郊人文景觀探訪III-鳳林客家菸樓」深化地方文化理解,跨文化比較課程走入社區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1-14
SDG指標:
SDGs17,SDGs04,SDGs08,SDGs11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班及華語文教學暨書法國際碩士班執行教育部「114年深耕計畫補助-永續城鄉深化在地連結系列課程」計畫,於11月3日偕同本校華語文中心帶領學生走入鳳林鎮廖快菸樓,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在地客家文化,深化對學校周邊鄉鎮社區的文化理解。
本次活動以「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為核心,上午師生造訪歷史悠久的「廖快菸樓」,由從小在菸樓長大的講師徐明堂,帶領學生認識客家菸樓的建築特色與菸草產業發展的歷史背景。
鳳林鎮是花蓮縣著名的客家聚落,早期菸草種植在日據時代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做為軍人戰場上止痛的麻醉品,戰後也為成為主要為經濟命脈,被稱為「綠金」的菸葉見證了地方文化的興衰。學生們走入菸樓內部的烘菸室一覽當年的興盛,近距離觀察傳統建築工法與菸草、菸葉的歷史故事,對於臺灣早期農村產業與文化保存有更具體的理解。
除了文化導覽外,碩博班和華語中心的外籍學生們也都親手體驗客家古早味食品製作,包括「紅龜粿」與「豆腐乳」。講師徐明堂說著童年的故事,紅龜粿的顏色成因等等,將地方的故事傳遞到外籍學生的心中,交織跨文化的理解與驚嘆。華語中心的學生表示,透過實作活動,能更加體會臺灣文化。
下午行程則前往位於壽豐鄉的「雲山水夢幻湖植物農場」,觀察花東縱谷秋季自然景觀與地方生態之美。園區以落羽松、水生植物與夢幻湖聞名,體驗地方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融合,呼應「跨文化比較」課程中對人與環境互動的討論。
華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應培養學生對臺灣地方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透過這類活動,學生能以「行走的學習」方式,將所學理論內化為文化敏感度與教育實踐力,這正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