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移地教學—看見移工日常,走入宜蘭冬山與南方澳的跨國生活現場

國立東華大學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和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於11月1日舉辦「看見移工日常:宜蘭冬山走讀」移地教學活動。本次課程由人文社會科學院高教深耕計畫以及社會參與中心USR計畫經費補助,並由梁莉芳老師帶領,邀請長期在宜蘭生活與工作的移工、新住民朋友與學生分享他們生命經驗與跨國遷移歷程。
活動參與者多元,除博士班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瓜地馬拉、哈薩克、印度、波蘭及匈牙利之國際學生外,東南亞共學社群學生亦熱烈響應,現場多語交織、親子共學的景象生動可貴。活動結合印尼美食體驗、地方故事與漁港走讀,讓學生在一日行程中深刻感受文化交流與社會連結的意義。
上午場於冬山「IBU廚房×冬瓜山書店」展開,首先由印尼新住民燕妮(Yenny)分享她在臺28年的生活歷程與IBU廚房的創立故事。從初到臺灣面臨語言與文化衝擊,到後來成為通譯與社區倡議者,她以實際行動串連在地與移民社群,讓老屋重生為文化交流平台。她笑說:「IBU廚房不只是餐廳,更是移工姊妹的家。」
隨後,印尼籍家庭看護工Linda及移工Selamat陸續分享在臺工作與生活的挑戰。Linda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講述她在照護工作中遭遇的語言隔閡與勞動壓力,也談到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力量。Selamat則以親身經驗倡議移工交通安全與自助互助的重要性,強調「懂得資訊,就是保護自己的開始」。

來自埃及的新住民Yehia帶來充滿生命力的分享,從浪漫婚姻、創業轉折到面對ADHD挑戰,他以真誠的故事啟發學生重新思考「跨文化適應」與「家庭支持」的意義。最後由冬瓜山書店的珮珮分享地方行動的實踐,邀請學生思考如何以文化活動為橋樑,促進在地居民與新住民的理解與交流。
下午場轉至南方澳漁港,在鹹味海風與機具聲中展開漁村走讀。學生在印尼漁工導覽下登船參觀,體驗船上狹小生活空間,真實感受外籍漁工「以海為家」的勞動現場。隨後造訪由菲律賓姊妹經營的雜貨店與南方澳清真寺,理解移工在異地建構生活與信仰空間的努力與韌性。
本次移地教學讓學生理解臺灣社會中移工與新住民的日常處境,也體現東華大學強調的「社會實踐」與「文化理解」精神。透過親身走訪與對話,學生不僅理解跨國勞動與文化差異,更學會以同理與尊重看待他者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