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舉辦「越界教育論壇暨工作坊」—開展亞洲人民越界民主的共學之路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1-24
SDG指標: SDGs17,SDGs04,SDGs11,SDGs16
教師合照
教師合照

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碩博班」於本學期2025年9月13–14日舉辦「越界教育論壇暨工作坊—從教室走向家園」。在教育部「113學年度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合作交流計畫」支持下,本論壇企圖展開70年前由印尼主辦的「萬隆會議」所提出的「萬隆精神」視域:倡議第三世界人民需要超越以歐美殖民主義體系所建立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世界秩序,重看亞洲人民的殖民經驗、發展人民越界對話,打開亞洲反殖民的歷史知識與越界民主的國際格局。本論壇在本地與國際師生匯聚交流的校園中,以教育轉化為越界民主實踐之地,連結社區組織,在滋養我們的土地與歷史之中,與來自亞洲各國的人民並肩學習,在文化差異裡發展亞洲人民與鄰共好、共同生活可能。

東華大學在臺灣東部文化豐饒的土地上立基創校。因此論壇首日在花師教育學院潘文福院長致詞、多元文化教育碩博班召集人張瀠之老師帶領全體與會者肯認東華大學所在土地是Pangcah阿美族的傳統生活領域、與本計畫主持人廉兮老師陳述舉辦越界教育論壇暨工作坊的要旨中揭開序幕。首日論壇以兩場專題演講與兩場論壇,打開跨學門與跨文化對話學習的國際視域。首場專題由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鍾秀梅教授發表主題演講,以「從解放教育到第三世界」為題,從印尼文學所呈現的反殖解放歷史,打開第三世界的殖民地景與人民團結反抗的社會變革與教育過程。第二場專題演講邀請來自印尼Dwi Rosita Sari博士以「批判語文的越界教育」為題,開拓以批判語言教育連結移工家庭的田野探究課程實作、組織社區移工移民社群共學的方法。下午首場論壇由東華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張德勝教授與本班謝顥音教授協同共作「在地田野行遠–跨文化實踐與學習,培力未來教育者」的教學創新計畫,邀請來自胡志明市師範大學(HCMUE)Duong Minh Thanh博士、Ho Ngoc Khai教授,共同分享從臺灣到越南大學教學的實踐歷程。該場論壇除了呈現大學教師跨國協作的努力,參與該教學實踐計畫的東華大學生更展現跨國語言教學的社會文化衝擊,與深刻地跨文化學習感悟。首日終場論壇以東華國際生與本地生分享「研究生越界社群生成」經驗,展現研究生參與越界教育國際課程帶動的教育文化學習與反身性。來自澳洲麥考瑞大學環境與地理學系榮退教授、教育部玉山學者Richie Howitt博士於論壇中回饋並鼓舞青年們以接續人民的歷史與傳統,深化向土地學習的教育。

「越界教育工作坊—從教室走向家園」在9月14日移地至社區對話:豐田村大同戲院。工作坊以「誰是家人?與誰共生?移民家庭、移工與鄰里社區照顧」為主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成員暨「花蓮新住民學習中心」楊雪霞主任、「高雄市龍肚鍾富郎派下文化促進會」黎雪玲秘書長、「臺灣家庭照顧多元支持服務協會」林慧絢理事長、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外語系熊端副教授與談,由成功大學鍾秀梅教授與東華大學廉兮教授聯合主持。與談人從移民家庭、移工與在地組織的長期耕耘談起,在制度縫隙間累積的行動經驗,引動與會者將學術討論對接地方需求,使「從教室走向家園」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持續的公共學習工程。活動尾聲由多元文化教育碩博班學生團隊教導原住民族「十字繡織布」手作技藝,參與者以一針一線將兩日的共學凝成圖騰,象徵知識、關係與記憶的再編織。

本論壇與工作坊以「越界教育—從教室走向家園」為主題,結合本班教師開設「全球化與教育」、「族群性別與階級」、「文化生命與福祉」、「環境與教育」、以及「越界教育」的課程共作對話。透過本院教師社群的匯聚與協作,運用教育部「113學年度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合作交流計畫」與「臺灣和泰國性別教育行動聯盟續航力:媒體、文化與性別之交織性」計畫的教育資源,協同本院「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串聯社區組織「財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協作。與會者近70人,兩日議程中持續回到地方現實,以亞洲視角回望世界,回應萬隆精神的歷史脈絡,嘗試在承認差異與混雜性的前提下,為教育開出新的解殖路徑。將學術回歸生活,也為花蓮的社群實踐注入新的關係與想像,為未來的區域合作與教育創新奠定基礎。


《➜English Version》

大合照
大合照
學生論壇
學生論壇
大合照
大合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