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災後淤泥與牛糞再到沃土!東華綠電合作社啟動「沙盒」實驗打造韌性化的循環農業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1-28
SDG指標: SDGs07,SDGs04,SDGs11,SDGs12
經固液分離後的牛糞有機體採集過程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經固液分離後的牛糞有機體採集過程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在氣候變遷與農業排碳雙重挑戰下,花蓮展開一場由下而上的綠能革命。由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執行的「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以「能聚社區:綠能循環與淨零韌性創新實踐」為主題,攜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與能源科技中心等團隊,自2025年10月起在鳳林與壽豐展開一系列跨域試驗與示範,目標是以在地資源為核心,打造具備低碳、循環、永續與災後復原力的農村新模式。

本計畫源自對當前農業生產體系挑戰的深刻觀察。包括:畜牧業高排碳、能資源再利用低;慣行農法長期依賴化肥投入物,造成土壤劣化與碳排壓力升高;農林疏伐及災後漂流木衍生大量農業剩餘資材,若未妥善處理,將進一步惡化環境衛生與碳排放問題。尤其今年9月「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造成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洪水攜帶大量淤泥覆蓋農田。這些淤泥究竟是廢土或是可再生沃土?成為計畫啟動的關鍵契機之一。

在公民沙盒試驗機制支持下,團隊鎖定三大創新主軸,包含生質能源技術導入:以牛糞為原料進行高溫腐熟與生物炭添加,轉化為具改良功能的有機質土壤;固碳與碳匯應用:以生物炭導入農地實作為示範,兼顧土壤改良與碳封存潛力;友善農業驗證:透過「不彎腰農場」實作,探索可減少化肥依賴並減碳的實耕路徑。

牛糞於高溫下之酵素轉化程序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牛糞於高溫下之酵素轉化程序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在2025年10月啟動後,計畫已在鳳林鎮大榮里一家牧場展開實務操作,團隊於11月24-25日完成100公斤牛糞高溫酵素轉化,以及150公斤生物炭混合有機質土壤製備。計畫主持人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白益豪主任指出,鳳林鎮大榮里河岸周圍所採樣的淤泥經分析後主要為矽、鈣與微量鋁元素等無機材料,且呈現層狀的堆積結構、具高黏性,不利植物根系生長。透過添加高溫腐熟後的牛糞與生物炭,可望大幅改善其通氣性與有機質含量,重建土壤生命力。

在壽豐鄉「不彎腰農場」,第三代青農陳維勵先生已在11月初展開多批次試驗。他表示:「這次混合土壤的牛糞經過高溫處理,幾乎不再長雜草,省去了拔草麻煩;而加入生物炭後,土壤重複使用後常見酸化問題也獲得改善,是非常值得推廣的土壤改良方式。」

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表示,感謝「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給予計劃支持,本團隊後續將持續進行定期土壤追蹤、作物生長記錄及農民回饋蒐集,並以知識轉譯方式回饋政策部門與在地社區,協助掌握地方施行瓶頸與資源痛點。目標是深化「由下而上」的永續農業治理模式,促進科技與農村現場的有效連結。這項實驗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一種土地倫理的實踐。在氣候變遷壓力下,能否讓社區自己站穩腳步、擁有可再生綠能與沃土資源,將是未來農業轉型與永續治理最關鍵的命題之一。


《➜English Version》

災後淤泥混拌熟成牛糞有機質與生物炭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災後淤泥混拌熟成牛糞有機質與生物炭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於壽豐鄉不彎腰農場進行批次試驗種植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於壽豐鄉不彎腰農場進行批次試驗種植 (有限責任花蓮縣綠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提供)
瀏覽數: